(来源:《中国改革报》第5版 能源发展 2023-03-15)
董秀成
中国实现“双碳”目标,本质上是一场能源革命。“十四五”是中国实现“碳达峰”的关键期、窗口期,要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控制化石能源总量,实施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动,深化电力体制改革,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中国实现“双碳”目标,势必要对电力系统转型和发展提出全新的要求,电力系统转型势在必行。而电力系统的转型,核心就是要构建新型电力系统,而新能源发电将逐渐代替传统化石能源发电,并建立起安全稳定和高度灵活性的电力运作体系。
能源转型的必然趋势
2022年1月17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2022年世界经济论坛视频会议上指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中国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中国对国际社会的庄严承诺。中国将践信守诺、坚定推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中国将破立并举、稳扎稳打,在推进新能源可靠替代过程中逐步有序减少传统能源,确保经济社会平稳发展。中国将积极开展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共同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我国政府将“双碳”目标作为国策,绝对不是一种简单、抽象的口号,而是一种经过深思熟虑的、科学论证的、契合未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具体行动。
中国实现“双碳”目标,能源转型是关键,发展可再生能源是根本,而建立新型电力系统是核心技术支撑。在我国能源行业中,电力行业碳排放大约占全国碳排放的40%,可谓重中之重。由此可知,电力行业是我国实现“双碳”目标的核心领域,整个电力行业在国家制定并实施的“双碳”目标政策中,将迎来巨大挑战。
我国传统的以煤炭发电为主导地位的电力系统需要根本性的重构。电力系统需要重构,理念需要重塑,网络需要更新,技术需要创新,设施需要改造,产业需要升级,也就是需要建立一个全新的适应未来低碳经济发展和实现“双碳”目标的新型电力系统。
“脱胎换骨”式革命
从本质上来看,我国建设新型电力系统,就是要高比例配置新能源发电的比例,让新能源逐渐代替传统化石能源。也就是说,在未来中国电力系统中,传统化石能源发电将逐渐被新能源发电取代。
构建新型电力系统,不是对传统电力系统的改良或完善,更不是对传统电力系统的“修修补补”,而是对传统电力系统爆发的一场“伤筋动骨”“脱胎换骨”式的根本性革命。构建新型电力系统,是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之举和重要抓手。
为实现碳中和目标,在未来的新型电力系统中,非化石能源发电将成为主体发电来源。根据专家测算,到2060 年,我国电力总装机容量在70亿千瓦~80 亿千瓦之间,预计新能源装机容量占比将超过70%,新型电力系统中全新的发电系统基本构建和完善,“风光领跑、多源协调”的发电来源基本形成。
由于新能源发电与传统化石能源发电相比,其稳定性较差,受到包括资源、地理、季节、天气和白昼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在此情况下,对于电网的调峰压力必将越来越大,客观上要求电网更加弹性、更加灵活、更加智能,能把随机性、波动性、间歇性的新能源通过系统的灵活调节变成友好的、稳定的电源,以更好地适应新能源大规模上网的需要。
与此同时,新型电力系统不确定性因素多,功能复杂,不完全依赖电网模型,主要依靠海量的数字数据,并且以软件计算为基础,进而实现高度的数字化、信息化和智能化。因此,新型电力系统对电网运行的要求更高,需要电网具有高度的弹性和更加灵敏的柔性。
储能成为“第四大基本要素”
在构建新型电力系统过程中,未来我国电力系统中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的占比将不断提高,并且会逐渐承担起电力来源的主体作用。然而,由于可再生能源发电具有间歇性、波动性、随机性的特点,以及现行电网系统是以煤电机组为主导的相对稳定的发电、输配电和用电系统,因此,调峰能力不足和传输容量受限将成为制约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主要“瓶颈”。
2022 年 3 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印发的《“十四五”现代能源体系规划》指出,提高电力系统灵活性将是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关键要素,而合理配置储能则是有效解决电力系统灵活性的主要途径。对于新型电力系统来说,储能建设不可或缺。在未来构建新型电力系统中,电力系统正从“源网荷”向“源网荷储”转化,储能将成为新型电力系统的第四大基本要素,可见其地位将变得十分重要。
目前,抽水蓄能在我国快速发展,成为未来构建新型电力系统中电力灵活性的重要调节工具,发展势头强劲。从综合条件上来看,抽水蓄能是当前技术最成熟、经济性最优、调节响应最快、最具大规模开发条件的储能方式。但是,抽水蓄能发展也存明显的劣势,比如,受到地理环境条件限制多、初始投入高、审批周期长、回报效益低等,因此,单独发展抽水蓄能难以支撑未来储能产业多元化、多样化、普遍性、随机性的发展需求。
发展新型储能是未来我国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必然选择。新型储能具有建设周期短、调节能力强、品种繁多、选择渠道广等优势,而且与新能源开发消纳的匹配性更好。目前,新型储能在我国成为热点,无论是在电源侧、电网侧、需求侧还是用户侧,无论是地方政府还是企业,处处可见其蓬勃发展的景象,可谓是遍地开花,风光无限。
对于新型储能发展,企业必须把握好三个关键要素:一是安全性,作为一种载能设施,安全是新型储能发展的前提,否则会直接影响到电网的安全高效运行;二是经济性,新型储能能否参与电网深度调峰,经济性至关重要,如果不赚钱,任何产业都不可能具有可持续性;三是技术性,目前有不少关键核心技术仍存在瓶颈,需要加大技术攻关力度,这是目前新型储能领域的核心问题。
(作者系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商务战略研究院执行院长)
(来源:《中国改革报》第5版 能源发展 2023-03-15)
董秀成
中国实现“双碳”目标,本质上是一场能源革命。“十四五”是中国实现“碳达峰”的关键期、窗口期,要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控制化石能源总量,实施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动,深化电力体制改革,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中国实现“双碳”目标,势必要对电力系统转型和发展提出全新的要求,电力系统转型势在必行。而电力系统的转型,核心就是要构建新型电力系统,而新能源发电将逐渐代替传统化石能源发电,并建立起安全稳定和高度灵活性的电力运作体系。
能源转型的必然趋势
2022年1月17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2022年世界经济论坛视频会议上指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中国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中国对国际社会的庄严承诺。中国将践信守诺、坚定推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中国将破立并举、稳扎稳打,在推进新能源可靠替代过程中逐步有序减少传统能源,确保经济社会平稳发展。中国将积极开展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共同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我国政府将“双碳”目标作为国策,绝对不是一种简单、抽象的口号,而是一种经过深思熟虑的、科学论证的、契合未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具体行动。
中国实现“双碳”目标,能源转型是关键,发展可再生能源是根本,而建立新型电力系统是核心技术支撑。在我国能源行业中,电力行业碳排放大约占全国碳排放的40%,可谓重中之重。由此可知,电力行业是我国实现“双碳”目标的核心领域,整个电力行业在国家制定并实施的“双碳”目标政策中,将迎来巨大挑战。
我国传统的以煤炭发电为主导地位的电力系统需要根本性的重构。电力系统需要重构,理念需要重塑,网络需要更新,技术需要创新,设施需要改造,产业需要升级,也就是需要建立一个全新的适应未来低碳经济发展和实现“双碳”目标的新型电力系统。
“脱胎换骨”式革命
从本质上来看,我国建设新型电力系统,就是要高比例配置新能源发电的比例,让新能源逐渐代替传统化石能源。也就是说,在未来中国电力系统中,传统化石能源发电将逐渐被新能源发电取代。
构建新型电力系统,不是对传统电力系统的改良或完善,更不是对传统电力系统的“修修补补”,而是对传统电力系统爆发的一场“伤筋动骨”“脱胎换骨”式的根本性革命。构建新型电力系统,是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之举和重要抓手。
为实现碳中和目标,在未来的新型电力系统中,非化石能源发电将成为主体发电来源。根据专家测算,到2060 年,我国电力总装机容量在70亿千瓦~80 亿千瓦之间,预计新能源装机容量占比将超过70%,新型电力系统中全新的发电系统基本构建和完善,“风光领跑、多源协调”的发电来源基本形成。
由于新能源发电与传统化石能源发电相比,其稳定性较差,受到包括资源、地理、季节、天气和白昼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在此情况下,对于电网的调峰压力必将越来越大,客观上要求电网更加弹性、更加灵活、更加智能,能把随机性、波动性、间歇性的新能源通过系统的灵活调节变成友好的、稳定的电源,以更好地适应新能源大规模上网的需要。
与此同时,新型电力系统不确定性因素多,功能复杂,不完全依赖电网模型,主要依靠海量的数字数据,并且以软件计算为基础,进而实现高度的数字化、信息化和智能化。因此,新型电力系统对电网运行的要求更高,需要电网具有高度的弹性和更加灵敏的柔性。
储能成为“第四大基本要素”
在构建新型电力系统过程中,未来我国电力系统中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的占比将不断提高,并且会逐渐承担起电力来源的主体作用。然而,由于可再生能源发电具有间歇性、波动性、随机性的特点,以及现行电网系统是以煤电机组为主导的相对稳定的发电、输配电和用电系统,因此,调峰能力不足和传输容量受限将成为制约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主要“瓶颈”。
2022 年 3 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印发的《“十四五”现代能源体系规划》指出,提高电力系统灵活性将是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关键要素,而合理配置储能则是有效解决电力系统灵活性的主要途径。对于新型电力系统来说,储能建设不可或缺。在未来构建新型电力系统中,电力系统正从“源网荷”向“源网荷储”转化,储能将成为新型电力系统的第四大基本要素,可见其地位将变得十分重要。
目前,抽水蓄能在我国快速发展,成为未来构建新型电力系统中电力灵活性的重要调节工具,发展势头强劲。从综合条件上来看,抽水蓄能是当前技术最成熟、经济性最优、调节响应最快、最具大规模开发条件的储能方式。但是,抽水蓄能发展也存明显的劣势,比如,受到地理环境条件限制多、初始投入高、审批周期长、回报效益低等,因此,单独发展抽水蓄能难以支撑未来储能产业多元化、多样化、普遍性、随机性的发展需求。
发展新型储能是未来我国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必然选择。新型储能具有建设周期短、调节能力强、品种繁多、选择渠道广等优势,而且与新能源开发消纳的匹配性更好。目前,新型储能在我国成为热点,无论是在电源侧、电网侧、需求侧还是用户侧,无论是地方政府还是企业,处处可见其蓬勃发展的景象,可谓是遍地开花,风光无限。
对于新型储能发展,企业必须把握好三个关键要素:一是安全性,作为一种载能设施,安全是新型储能发展的前提,否则会直接影响到电网的安全高效运行;二是经济性,新型储能能否参与电网深度调峰,经济性至关重要,如果不赚钱,任何产业都不可能具有可持续性;三是技术性,目前有不少关键核心技术仍存在瓶颈,需要加大技术攻关力度,这是目前新型储能领域的核心问题。
(作者系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商务战略研究院执行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