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石油报》第6版 环球论谈 2023-03-14)
董秀成
今年两会期间,多位代表提出了关于完善碳市场碳排放管理机制、加快重启自愿减排交易市场的建议。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是我国利用市场机制控制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的一项制度创新,也是落实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的核心政策工具。截至去年年底,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累计成交额突破百亿元大关,对推进企业温室气体减排意义重大。
运行一年来成绩显著
我国碳市场建设始于地方试点。2021 年 7月,全国碳市场上线交易正式启动,标志着我国碳市场建设进入一个全新的历史阶段。截至2022 年 12 月 31 日 ,全 国 碳 市 场 碳 排 放 配 额(CEA)累计成交量 2.3 亿吨,累计成交额 104.75亿元,每日收盘价在 55—62 元/吨之间波动。我国一举超过了欧洲,成为全球覆盖温室气体排放量规模最大的碳市场。
运行近两年来,全国碳市场建立了“配额分配—数据管理—交易监管—执法检查—支撑平台”一体化的管理框架,通过市场机制实现了将碳减排责任落实到企业,增强了企业的低碳发展意识,其激励约束作用日益增加。当前,碳市场交易量基本满足了控排企业的履约需求,取得的效果也符合将碳市场建设和运行作为有效减少碳排放有力工具的基本预期。通过碳交易,高能效企业可获得更多竞争优势,激励企业内绿色技术、低碳技术的广泛应用,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既大大强化了社会各界实现“双碳”目标的意识,又坚定了国家经济转型发展的决心。
建设仍有基础工作待完善
自全国碳市场上线交易以来,总体运行平稳,市场影响力和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目前,我国碳市场建设仍然属于建设初期,还有诸多基础工作需要持续完善。
一是持续完善碳市场制度体系。我国根据“双碳”目标的实际需要,已经推出了《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试行)》及碳排放权登记、交易、结算等一系列管理规则,出台并升级了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与报告、核查技术指南等指导性文件。但从总体来看,这些政策还需要政府和企业加大力度持续完善。
二是继续完善碳排放权配额分配政策。对于碳市场来说,由于交易标的是碳排放权,因此如何分配碳排放权便成为碳市场建设和运行的关键政策。如果没有科学优化的碳排放配额分配政策,就不可能建立真正有价值的碳市场。根据国家经济发展、“双碳”目标进展情况、相关碳排放企业的承受能力等因素,持续完善全国碳排放权配额分配政策,做到有计划、有步骤和有节奏地推进至关重要。同时,碳排放权配额分配应该既着眼于现实,又要考虑未来发展趋势,避免出现过激或过缓的政策举措。
三是继续完善碳排放配额履约和清缴监管机制。有了碳配额分配政策,才有碳市场交易的标的,而碳交易是否可以顺利履约或清缴,是碳市场体系有效运行的关键。因此,对履约和清缴必须实施严格监管。
四是持续加强碳排放数据质量管理。任何经济行为,都需要科学严谨的数据支撑。我国未来建设碳市场,需要扎实开展碳排放数据质量管理工作,不断提升数据质量和信誉,构建社会和市场对碳排放数据的信任基础。
应与金融产业结合 形成价格发现功能
市场交易行为的关键在于交易活跃度。金融行为往往是提高市场交易活跃度的催化剂,这已被大多数市场行为所证实。
总体来看,我国碳市场交易的活跃度并不高。从交易方式来看,目前我国碳交易主要局限于现货交易,交易目的以控排企业的履约需求为主,因此客观上市场换手率低,流动性和活跃度相对不足。如果缺乏金融属性,市场交易活跃度就难以得到根本性提升。
碳市场的金融化是未来我国碳市场建设的长期目标,核心是让市场真正活跃起来,形成价格发现功能。如果碳价格的发现功能不足,导致定价不合理或无法定价,就会导致基于碳配额的碳金融产品难以发挥出质押、回购、信托等一些应有的金融属性。因此,我国碳市场的建设需要与金融产业结合。只有碳期货、碳期权等碳金融衍生品市场逐渐建立和成熟,才会激励更多的民间资本参与绿色金融,进入减排行业,碳市场建设和运行才具有实际价值。
未来,我国碳市场建设除了要继续坚持助力减排的初衷外,也要逐步释放出经济效益和激励效果,通过与金融产业融合,吸引更多市场交易主体,有效提升碳市场的流动性。
(作者系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商务战略研究院执行院长)
(来源:《中国石油报》第6版 环球论谈 2023-03-14)
董秀成
今年两会期间,多位代表提出了关于完善碳市场碳排放管理机制、加快重启自愿减排交易市场的建议。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是我国利用市场机制控制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的一项制度创新,也是落实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的核心政策工具。截至去年年底,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累计成交额突破百亿元大关,对推进企业温室气体减排意义重大。
运行一年来成绩显著
我国碳市场建设始于地方试点。2021 年 7月,全国碳市场上线交易正式启动,标志着我国碳市场建设进入一个全新的历史阶段。截至2022 年 12 月 31 日 ,全 国 碳 市 场 碳 排 放 配 额(CEA)累计成交量 2.3 亿吨,累计成交额 104.75亿元,每日收盘价在 55—62 元/吨之间波动。我国一举超过了欧洲,成为全球覆盖温室气体排放量规模最大的碳市场。
运行近两年来,全国碳市场建立了“配额分配—数据管理—交易监管—执法检查—支撑平台”一体化的管理框架,通过市场机制实现了将碳减排责任落实到企业,增强了企业的低碳发展意识,其激励约束作用日益增加。当前,碳市场交易量基本满足了控排企业的履约需求,取得的效果也符合将碳市场建设和运行作为有效减少碳排放有力工具的基本预期。通过碳交易,高能效企业可获得更多竞争优势,激励企业内绿色技术、低碳技术的广泛应用,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既大大强化了社会各界实现“双碳”目标的意识,又坚定了国家经济转型发展的决心。
建设仍有基础工作待完善
自全国碳市场上线交易以来,总体运行平稳,市场影响力和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目前,我国碳市场建设仍然属于建设初期,还有诸多基础工作需要持续完善。
一是持续完善碳市场制度体系。我国根据“双碳”目标的实际需要,已经推出了《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试行)》及碳排放权登记、交易、结算等一系列管理规则,出台并升级了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与报告、核查技术指南等指导性文件。但从总体来看,这些政策还需要政府和企业加大力度持续完善。
二是继续完善碳排放权配额分配政策。对于碳市场来说,由于交易标的是碳排放权,因此如何分配碳排放权便成为碳市场建设和运行的关键政策。如果没有科学优化的碳排放配额分配政策,就不可能建立真正有价值的碳市场。根据国家经济发展、“双碳”目标进展情况、相关碳排放企业的承受能力等因素,持续完善全国碳排放权配额分配政策,做到有计划、有步骤和有节奏地推进至关重要。同时,碳排放权配额分配应该既着眼于现实,又要考虑未来发展趋势,避免出现过激或过缓的政策举措。
三是继续完善碳排放配额履约和清缴监管机制。有了碳配额分配政策,才有碳市场交易的标的,而碳交易是否可以顺利履约或清缴,是碳市场体系有效运行的关键。因此,对履约和清缴必须实施严格监管。
四是持续加强碳排放数据质量管理。任何经济行为,都需要科学严谨的数据支撑。我国未来建设碳市场,需要扎实开展碳排放数据质量管理工作,不断提升数据质量和信誉,构建社会和市场对碳排放数据的信任基础。
应与金融产业结合 形成价格发现功能
市场交易行为的关键在于交易活跃度。金融行为往往是提高市场交易活跃度的催化剂,这已被大多数市场行为所证实。
总体来看,我国碳市场交易的活跃度并不高。从交易方式来看,目前我国碳交易主要局限于现货交易,交易目的以控排企业的履约需求为主,因此客观上市场换手率低,流动性和活跃度相对不足。如果缺乏金融属性,市场交易活跃度就难以得到根本性提升。
碳市场的金融化是未来我国碳市场建设的长期目标,核心是让市场真正活跃起来,形成价格发现功能。如果碳价格的发现功能不足,导致定价不合理或无法定价,就会导致基于碳配额的碳金融产品难以发挥出质押、回购、信托等一些应有的金融属性。因此,我国碳市场的建设需要与金融产业结合。只有碳期货、碳期权等碳金融衍生品市场逐渐建立和成熟,才会激励更多的民间资本参与绿色金融,进入减排行业,碳市场建设和运行才具有实际价值。
未来,我国碳市场建设除了要继续坚持助力减排的初衷外,也要逐步释放出经济效益和激励效果,通过与金融产业融合,吸引更多市场交易主体,有效提升碳市场的流动性。
(作者系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商务战略研究院执行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