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 《联合早报》:(熊光清)中国外交为什么需要忍
中国外交为什么需要忍
熊光清
(《联合早报》2011-12-23)
审时度势
中国外交总是表现得非常被动。国家贫弱的时候是这样,现在国家强大了,还是这样。这种被动使很多中国人深深体验到了什么是屈辱。这种被动与屈辱,在中国人的心中烙下了深刻的印记。毛泽东把它称之为:“落后就要挨打”。当然,中国不乏成功外交的例子,例如:万隆会议、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加入WTO,等等。但是,成功的那种舒心和爽快,都是与被动和屈辱联系在一起的。所以,中国人才非常急切地希望国家能够迅速地富强起来,能够摆脱这种被动与屈辱。
现在,中国的GDP(国内生产总值)已经占世界第二,国家应该也算很强大了。可是,外交上还是经常陷入被动局面。同时,环顾四周,“中国的朋友越来越少了”。在中国GDP很高的情况下,中国外交的被动让很多人按捺不住强烈的民族主义情绪,很多事情,他们实在是不能容忍了。从中国的不少网站中可以发现,主张对外推行强硬政策甚至于使用武力的呼声很多。尽管如此,中国外交还是体现出能忍则忍的特征。这成了中国外交政策被许多人诟病的因素。
可是,如果我们换一个角度,应该看到,当前中国外交的这种特征,正体现了中国人的特质和中国外交的智慧,它们分别是:韧和忍。当前中国外交的策略和选择,真正把它们发挥到了极致。
看看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史,正是她的韧性造就了她连续不断的发展史。在世界上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中,中国是所有国家中有最长的连续历史的国家。可以说,中华文明的发展过程,就是一场不曾停息的长跑;而其他的文明,有的消失了,比较好的也只是接力赛。欧洲文明的发展就像是接力赛,第一棒是希腊文明,第二棒是罗马文明,第三棒是中世纪基督教文明,接着是近现代欧洲文明。中华文明的韧性让她克服了种种磨难,最终延续下来,并且没有中断。
有原则底线的容忍
这种韧性体现在中华文明内化的文化特征和民族气质,那就是忍。忍字是什么,是心上放一把刀,那种感觉是什么,是无法言说的难受与心痛。而中华民族就能在关键的时候忍不能之忍。汉武帝说:“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但是,不要忘记,汉武帝的这句话,是建立在前几代屈辱的“和亲”政策之上的。没有这种滴血之忍,就没有当时世界上强大的汉帝国。鲁莽是愚昧,冲动是魔鬼。《论语》中就讲:“小不忍,则乱大谋。”很多时候,不能忍,对个人,会招致更大的损失;对国家和民族,可能导致良好发展机遇的错失。能忍,正是中华文明作为一种成熟文明形态的特征。
忍,是当前中国外交的最高智慧。但是,中国外交之忍,并不是无原则、无底线的。
首先,要尽量采取非对抗性的手段解决问题。中国对国际冲突保持克制态度,并尽可能通过调解矛盾、化解冲突、缓和危机、推动和谈等外交手段来解决问题,不仅展现了中国作为一个大国的负责任的风范,以及为国际和平所尽的义务和努力,也符合现代国际法的两项基本原则,即:“禁止使用武力或者以武力相威胁”与“和平解决国际争端”。
第二,即便对抗,也尽量不破局。应该说,以现在中国的实力,加上国际社会已经建立起来的协调与合作机制,中国外交可资利用的手段还是非常多的。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可以通过非对抗性手段解决问题。当非对抗性手段不能有效解决问题的时候,就必须运用适度的对抗性手段,例如:断绝外交关系、断绝经贸关系、经济制裁等等,以求得问题的解决,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目的。对抗性手段运用的目的,在于求得冲突的缓和或者问题的解决,应当留有余地,而不是加剧冲突。
第三,保留战略威慑手段。战略威慑要宣示底线,明示决心,显示实力。一旦威慑失败,出于自卫,就要不惜一战。并且,自卫权的行使在《联合国宪章》中也有规定,是符合国际法的。战争是最高的政治,是政治手段的延续,也是最后的手段。当前中国的实力,是承担得起维护国家核心利益所进行的自卫性战争的成本和代价的。
中国外交之忍,并不是中国的懦弱,而是一种应对具体国际问题的策略选择,是一个大国的胸怀。中国外交之忍,也不是中国人不自信。但是,她的这种自信不是盲目的。她的自信表现在,她对自己未来发展前景的自信。数一数世界上的国家,都发展二十年,会怎么样,谁的变化会最大?中国有一首歌,就叫“再过二十年,我们来相会”。中国再发展二十年,那种强大、繁荣和富裕,谁能低估?中国是一个天然的大国,再发展二十年,从任何一方面讲,都会成为一个真正的大国。中国学者金灿荣说,中国现在处于将起未起之时,是日子最难过的时候。这一阶段,中国不仅在现存国际格局中处于不利的地位,就是现实的硬实力,都还没有转变成现实的影响力。在这种局面下,忍,应当是明智之举。
原文报道链接:
http://www.zaobao.com.sg/yl/yl111223_003_1.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