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怎样才算“尽职尽责”?——从一场关于“加班、早上班、晚下班”的深度访谈谈起
(来源:领导科学网 2021-03-30)
管理者希望员工尽职尽责,这是正常的。但怎么判断“尽职尽责”?有的管理者希望员工“加班、早上班、晚下班”,而且有学者提出,衡量“尽职尽责”的维度也包括:如有必要,会主动加班来完成工作任务,会提前到公司,并立即开始工作。
这个见解可能需要商榷。为了探讨“尽职尽责”到底是否就是“加班、早上班、晚下班”,笔者做了深度访谈。访谈对象的要求:硕士以上、企业中层以上管理者。
笔者选取了5位企业高管(其中有3位上市公司的管理者),1家报社主管,2位曾经担任过管理者的高校教授,1位毕业三年在某商业银行总行工作的博士。
一、访谈概括
某上市公司人力资源部中层经理解释:本公司以前希望员工“早到、晚走多加班”,这个印象到现在也被公众认为是本公司的“标签”之一,但这个印象已经过时了。现在随着90后、00后员工进入企业,企业也在与时俱进。我们公司现在不要求员工早到。所以“提前到岗”,不能用来表征“尽职尽责”。要评价员工是否尽职尽责,主要看他能不能主动、及时(或提前)保质保量地完成交办的任务。
某上市公司人力资源部总监(兼任工会主席)认为:同样条件下能“早到晚走多加班”当然更说明“尽职尽责”,但注意,是同样条件下。如何评价员工是否“尽职尽责”?“早到晚走多加班”不是主要的,主要的是更强调员工完成任务的主动性、及时性和效果。看员工是否经常超额完成任务。
某报社人力资源总监指出:早到肯定不是“尽职尽责”的表现,这是违背劳动法的。员工对稿子的质量和进度及时效性负责即可。判断员工是否尽职尽责,主要考虑过程、结果。过程中的关键节点,能不能及时汇报、提醒上级,有困难能不能设法自己解决?及时或提前完成目标,完成目标的质量有保证。
某有限公司高管质疑,“加班、早上班、晚下班”怎么会是“尽职尽责”的表现?“尽职尽责”,主要指的是完成任务的过程中用心。而用心,就是自己有独立的想法,遇到问题,设法解决,并且把困难及解决办法提供给领导,及时汇报、提醒上级,帮助上级积累经验,帮助自己积累经验。帮助企业积累经验。企业把这些经验整合,就变成规律的东西,变成制度的一部分。
某上市公司总经理认为,用“加班、早上班、晚下班”来判断员工是否“尽职尽责”,早就过时了。而且,这也是某些基层和中层管理者偷懒、不作为的表现。
在某商业银行总行工作的博士认为,主动加班不一定就是“尽职尽责”。工作中,很多人主动加班是因为领导还没下班,或者就是混时间,把本来1个小时能干完的工作拖成10个小时干完,因为提前干完交给领导常常还会有各种各样返工,仔细盘算得不偿失,这也就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经典表现。有时加班就是假装查资料,其他大部分人也都一样。所以,主动加班的真的不一定就是“尽职尽责”,原因太多了,很可能还包含了一定的自私自利的动机。
曾担任过管理者的两位大学教授,更是坚决反对“加班、早上班、晚下班”来表征“尽职尽责”。在必要的情况下利用业余时间加班,也是对部分组织适用,部分组织不适用。比如,对大学教师这个行业就不适用,老师们的时间无所谓业余不业余,他们反问到:大学老师有业余时间吗?实际上不是一直在做学问,也就是一直在加班?但是尽责不尽责差距很大。还有很多高科技公司,采用的是项目制,业余时间的概念也很淡化。
二、总结与探讨
实践中,员工“尽职尽责”的本质要求是员工完成目标。如果真有工作需要,在本该是员工下班的时间里,如果公司真的有需要处理的事情时,要看这个员工是否能靠得住和可依赖,而不能机械、简单地用“加班、早上班、晚下班”来评价“尽职尽责”。
所谓业余时间的提法,也许适合制造业的工人和公务员。对制造业来说,产量是规定的,不是越多越好。当然,对公务员来说,利用业余时间加班一般是“尽职尽责”的表现,因为他们确实要处理一些紧急的任务。
到底怎样才算“尽职尽责”?
第一,强调明确自己应承担的任务、职责,要求自己工作中牢记自己的职责。是他律,更是自律,是良心,也是约束。
第二,强调用心思考,以求精益求精和持续改进。要求自己对所从事的本职工作有着全面、丰富的知识,熟悉工作的流程和关键环节,熟悉自己的工作环节与上下游环节之间的关系。在工作中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可以随时正确、合理地处理自己工作中出现的意外问题。“尽职尽责”作为一种较高的要求,应该能够预见到工作中可能会出现的意外问题,常常知道这些问题的原因和变化规律,知道怎么处理可能的各种后果,并在事前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尽职尽责”包括稳定持续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技能水平,包括处理自己的本职工作时有专长,能快速、准确地进行操作,提高自己的工作效率。“尽职尽责”更高的要求还包括对自己的本职工作有不断改进的愿望和能力,持续创新和完善。
第三,具体工作中应该深入思考的问题。具体思考如何改进自己的工作,如何提高效果?现在的工作目标是什么?目前的方式能达到目标吗?离目标还有多少差距?实现目标最大的困难是什么?现在所从事的工作,能不能再设法提高效率,过程中能不能加些东西、减些东西?有些能不能合并?工作的次序能颠倒吗?很多事情是否可以一起干?有些环节能否一起处理?
第四,解决问题的方式。如果工作中遇到问题,应该按照以下次序深入思考:比较差异:确定是否存在问题——是否严重:这一问题是否需要解决——初步调查:确定问题出在何处——深入调查:明确真正的问题及其可能的原因——接着细问:什么事物出了问题?是如何发生的?是何时发生的?为何会发生?何处发生?现有线索提供了什么可能的原因?什么相似的事物可以比较?相对比较对象,什么是发生事物所独有的?已经造成哪些影响?
第五,“居之无倦,行之以忠。”《论语》里这两句经典,对理解尽职尽责提供一个新的思路。“居之无倦”,不是凭毅力咬牙坚持,而是持续激发热情。凡是靠毅力从事的活动,都不一定是自己真正喜欢的。可能这项活动、工作或者职业开始于自己真正的喜欢,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的重复,极容易失去新鲜感和挑战性,喜欢的程度降低乃至厌烦,随之产生倦怠。此时,需要毅力做支撑。但靠毅力支撑,靠外在规定、制度约束或道德支撑,虽然也可以做得很好,但内心那种追求卓越的冲动并不会太强,因此很难达到顶尖水准,其动力也很难持久,很难有创造性。此时,始终保持初心,持续产生热情,才是根本的解决之道。热情、产生兴趣,这是最好的老师,是最大的动力。兴趣可以让人入迷、着迷,只有入迷了、着迷了,才有可能达到顶级水准。一个人只有做自己喜欢做的,做自己擅长做的,在做的过程中有成功的快感,才可能入迷。这是一个良性互动的过程。应该从爱一行干一行,逐渐过渡到干一行爱一行。喜欢、热爱就是阳光,就是原动力。只有这样,才能保持着对这个活动的渴望,是产生旺盛活力的源泉。“行之以忠”的“忠”,是克勤克功,不移其志。古今中外经典中说到的“忠”,其共同之处,是对任务和事业的始终如一及以身心相许的操守,持续保持着热情和活力,是“无倦”,是永远在状态,永不懈怠。这需要重复,但不能机械、简单、不走心的重复、“和尚撞钟”式的重复,而是在重复中发现改进之处,产生新的成功和挑战。
总之,“尽职尽责”就是对自己的本职工作做到了精益求精和不断创新以及坚持。
这一切,哪里是“加班、早上班、晚下班”所能体现的?
(作者系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家二级)教授,国家教学名师(简称),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附原文链接:
http://www.ldkxb.cn/n8121c5.aspx
到底怎样才算“尽职尽责”?——从一场关于“加班、早上班、晚下班”的深度访谈谈起
(来源:领导科学网 2021-03-30)
管理者希望员工尽职尽责,这是正常的。但怎么判断“尽职尽责”?有的管理者希望员工“加班、早上班、晚下班”,而且有学者提出,衡量“尽职尽责”的维度也包括:如有必要,会主动加班来完成工作任务,会提前到公司,并立即开始工作。
这个见解可能需要商榷。为了探讨“尽职尽责”到底是否就是“加班、早上班、晚下班”,笔者做了深度访谈。访谈对象的要求:硕士以上、企业中层以上管理者。
笔者选取了5位企业高管(其中有3位上市公司的管理者),1家报社主管,2位曾经担任过管理者的高校教授,1位毕业三年在某商业银行总行工作的博士。
一、访谈概括
某上市公司人力资源部中层经理解释:本公司以前希望员工“早到、晚走多加班”,这个印象到现在也被公众认为是本公司的“标签”之一,但这个印象已经过时了。现在随着90后、00后员工进入企业,企业也在与时俱进。我们公司现在不要求员工早到。所以“提前到岗”,不能用来表征“尽职尽责”。要评价员工是否尽职尽责,主要看他能不能主动、及时(或提前)保质保量地完成交办的任务。
某上市公司人力资源部总监(兼任工会主席)认为:同样条件下能“早到晚走多加班”当然更说明“尽职尽责”,但注意,是同样条件下。如何评价员工是否“尽职尽责”?“早到晚走多加班”不是主要的,主要的是更强调员工完成任务的主动性、及时性和效果。看员工是否经常超额完成任务。
某报社人力资源总监指出:早到肯定不是“尽职尽责”的表现,这是违背劳动法的。员工对稿子的质量和进度及时效性负责即可。判断员工是否尽职尽责,主要考虑过程、结果。过程中的关键节点,能不能及时汇报、提醒上级,有困难能不能设法自己解决?及时或提前完成目标,完成目标的质量有保证。
某有限公司高管质疑,“加班、早上班、晚下班”怎么会是“尽职尽责”的表现?“尽职尽责”,主要指的是完成任务的过程中用心。而用心,就是自己有独立的想法,遇到问题,设法解决,并且把困难及解决办法提供给领导,及时汇报、提醒上级,帮助上级积累经验,帮助自己积累经验。帮助企业积累经验。企业把这些经验整合,就变成规律的东西,变成制度的一部分。
某上市公司总经理认为,用“加班、早上班、晚下班”来判断员工是否“尽职尽责”,早就过时了。而且,这也是某些基层和中层管理者偷懒、不作为的表现。
在某商业银行总行工作的博士认为,主动加班不一定就是“尽职尽责”。工作中,很多人主动加班是因为领导还没下班,或者就是混时间,把本来1个小时能干完的工作拖成10个小时干完,因为提前干完交给领导常常还会有各种各样返工,仔细盘算得不偿失,这也就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经典表现。有时加班就是假装查资料,其他大部分人也都一样。所以,主动加班的真的不一定就是“尽职尽责”,原因太多了,很可能还包含了一定的自私自利的动机。
曾担任过管理者的两位大学教授,更是坚决反对“加班、早上班、晚下班”来表征“尽职尽责”。在必要的情况下利用业余时间加班,也是对部分组织适用,部分组织不适用。比如,对大学教师这个行业就不适用,老师们的时间无所谓业余不业余,他们反问到:大学老师有业余时间吗?实际上不是一直在做学问,也就是一直在加班?但是尽责不尽责差距很大。还有很多高科技公司,采用的是项目制,业余时间的概念也很淡化。
二、总结与探讨
实践中,员工“尽职尽责”的本质要求是员工完成目标。如果真有工作需要,在本该是员工下班的时间里,如果公司真的有需要处理的事情时,要看这个员工是否能靠得住和可依赖,而不能机械、简单地用“加班、早上班、晚下班”来评价“尽职尽责”。
所谓业余时间的提法,也许适合制造业的工人和公务员。对制造业来说,产量是规定的,不是越多越好。当然,对公务员来说,利用业余时间加班一般是“尽职尽责”的表现,因为他们确实要处理一些紧急的任务。
到底怎样才算“尽职尽责”?
第一,强调明确自己应承担的任务、职责,要求自己工作中牢记自己的职责。是他律,更是自律,是良心,也是约束。
第二,强调用心思考,以求精益求精和持续改进。要求自己对所从事的本职工作有着全面、丰富的知识,熟悉工作的流程和关键环节,熟悉自己的工作环节与上下游环节之间的关系。在工作中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可以随时正确、合理地处理自己工作中出现的意外问题。“尽职尽责”作为一种较高的要求,应该能够预见到工作中可能会出现的意外问题,常常知道这些问题的原因和变化规律,知道怎么处理可能的各种后果,并在事前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尽职尽责”包括稳定持续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技能水平,包括处理自己的本职工作时有专长,能快速、准确地进行操作,提高自己的工作效率。“尽职尽责”更高的要求还包括对自己的本职工作有不断改进的愿望和能力,持续创新和完善。
第三,具体工作中应该深入思考的问题。具体思考如何改进自己的工作,如何提高效果?现在的工作目标是什么?目前的方式能达到目标吗?离目标还有多少差距?实现目标最大的困难是什么?现在所从事的工作,能不能再设法提高效率,过程中能不能加些东西、减些东西?有些能不能合并?工作的次序能颠倒吗?很多事情是否可以一起干?有些环节能否一起处理?
第四,解决问题的方式。如果工作中遇到问题,应该按照以下次序深入思考:比较差异:确定是否存在问题——是否严重:这一问题是否需要解决——初步调查:确定问题出在何处——深入调查:明确真正的问题及其可能的原因——接着细问:什么事物出了问题?是如何发生的?是何时发生的?为何会发生?何处发生?现有线索提供了什么可能的原因?什么相似的事物可以比较?相对比较对象,什么是发生事物所独有的?已经造成哪些影响?
第五,“居之无倦,行之以忠。”《论语》里这两句经典,对理解尽职尽责提供一个新的思路。“居之无倦”,不是凭毅力咬牙坚持,而是持续激发热情。凡是靠毅力从事的活动,都不一定是自己真正喜欢的。可能这项活动、工作或者职业开始于自己真正的喜欢,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的重复,极容易失去新鲜感和挑战性,喜欢的程度降低乃至厌烦,随之产生倦怠。此时,需要毅力做支撑。但靠毅力支撑,靠外在规定、制度约束或道德支撑,虽然也可以做得很好,但内心那种追求卓越的冲动并不会太强,因此很难达到顶尖水准,其动力也很难持久,很难有创造性。此时,始终保持初心,持续产生热情,才是根本的解决之道。热情、产生兴趣,这是最好的老师,是最大的动力。兴趣可以让人入迷、着迷,只有入迷了、着迷了,才有可能达到顶级水准。一个人只有做自己喜欢做的,做自己擅长做的,在做的过程中有成功的快感,才可能入迷。这是一个良性互动的过程。应该从爱一行干一行,逐渐过渡到干一行爱一行。喜欢、热爱就是阳光,就是原动力。只有这样,才能保持着对这个活动的渴望,是产生旺盛活力的源泉。“行之以忠”的“忠”,是克勤克功,不移其志。古今中外经典中说到的“忠”,其共同之处,是对任务和事业的始终如一及以身心相许的操守,持续保持着热情和活力,是“无倦”,是永远在状态,永不懈怠。这需要重复,但不能机械、简单、不走心的重复、“和尚撞钟”式的重复,而是在重复中发现改进之处,产生新的成功和挑战。
总之,“尽职尽责”就是对自己的本职工作做到了精益求精和不断创新以及坚持。
这一切,哪里是“加班、早上班、晚下班”所能体现的?
(作者系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家二级)教授,国家教学名师(简称),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附原文链接:
http://www.ldkxb.cn/n8121c5.as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