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年11月01日 09:17 作者:文/图 马克思主义学院 梁晓阳 浏览:
秋日的阳光洒满田间,一群年轻的身影正躬身劳作。这不是普通的农忙场景,而是马克思主义学院师生和愚公移山精神研究社师生在柳岭沟村开展的一堂特殊思政课。10月31日,一场以“劳动铸魂”为主题的“行走的思政课”在这里生动上演。
村史馆里,触摸乡村振兴的脉搏
下午两点,柳岭沟村村史馆里,师生们在一件件老物件前驻足。“这些展品就像时光的见证者,默默讲述着这个小山村从贫困到振兴的奋斗故事。”驻村干部指着墙上的照片娓娓道来:从泥泞小路到水泥大道,从破旧土房到崭新民居,从单一耕作到多元产业......这些变化让抽象的政策在同学们眼前活了起来。

“原来乡村振兴不是遥不可及的口号,而是发生在我们身边的真实故事!”一位同学感慨地说。展柜里发黄的账本、褪色的奖状,都在诉说着这片土地上前辈们如何用愚公移山精神改变着家乡面貌。
田间地头,汗水浇灌成长之花
走出村史馆,师生们拿起农具,走进田野。起初,不少同学的动作还略显生疏,但在村民的指导下,很快掌握了要领。弯腰、除草、松土......汗水顺着脸颊滑落,泥土沾满了鞋裤,但笑容却愈发灿烂。



“亲手触摸土地,才真正懂得‘粒粒皆辛苦'的含义。”一位女生擦着汗说。劳动间隙,思政课教师就地开讲,将“劳动创造价值”的理论与眼前的实践相结合,让思政课从书本走向生活,从课堂走向田野。
围坐畅谈,倾听乡土中国的心跳
劳作后的疲惫还未散去,师生们又与村民围坐在一起,开启了一场特别的“乡村茶话会”。村民们用朴实的语言讲述着生活的变化,同学们认真记录,不时提问。笑声、掌声、讨论声,让这个秋天的午后格外温暖。

“听老乡们讲他们的故事,比读十本书更让人触动。”一位同学在交流中感慨。这种面对面交流,让青年学子真正读懂了基层的脉搏,感受到了时代的呼吸。
青春誓言,让理想在乡土中生根
夕阳西下,这堂特殊的思政课接近尾声,但思想的洗礼才刚刚开始。同学们纷纷表示,要将今天的所见所感转化为前进的动力,让愚公移山精神在新时代绽放光芒。
“我们要做乡村振兴的参与者,而不是旁观者!”这成为大家的共同心声。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梁晓阳表示,将把这样的“行走的思政课”常态化,让澳客彩票网学子在广袤田野中读懂中国,在劳动实践中锤炼本领,让青春在乡村振兴的沃土中绽放绚丽之花。
这个秋天,思政课的种子已在田野间生根发芽,静待花开。
打印本页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