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人民政协报》 2021-06-08)
在中世纪的普鲁士王国,波兰传统陶瓷是印有王公贵族徽章的御用陶瓷。而今,在第二届中国—中东欧国家博览会暨国际消费品博览会(以下简称“第二届中东欧博览会”)上,只要喜欢,您可以随时挑上一套波兰陶瓷茶具带回家。
波兰马拉舍维奇,是中欧班列线路到目前为止最重要也最为繁忙的枢纽之一,与此同时,马拉舍维奇也见证了中东欧国家与中国之间优势互补的贸易往来。
自2011年首趟中欧班列开行以来,中欧班列不断增开班次、拓展线路。截至目前,中欧班列累计开行已达3.8万列,运送货物340万标箱,通达欧洲22个国家151个城市,物流配送网络覆盖欧洲全境。这趟班列途经中东欧很多国家,也让这些国家感受到了中国经济在抗疫之下的复苏热度……
第二届中东欧博览会开幕之际,围绕中国与中东欧国家之间的经贸人文往来,我们对话了委员和业界人士。
“关注中东欧博览会,你可以持几个视角”
“中东欧国家各有各的优势,比如匈牙利的汽车制造业、捷克的工业制造业等。但一个普遍存在的情况是产业链不够完整,这一点上,中国恰好可以为其提供帮助。”在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原院长季志业看来,东欧剧变后,中东欧国家在近年来经济恢复情况不错,但这些国家基础设施老化,在“一带一路”倡议下,来自中国的投资与项目为其带来了发展新动力,而这些国家的农产品,特别是奶制品和葡萄酒质量上乘,也可以成为中国百姓餐桌上的“常客”。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4月曾表示,欧洲经济有望在2022年恢复到疫情前的水平,不过这一预测能否实现取决于该地区的疫苗接种情况。与此同时,IMF对中国2021年的经济增长预测为8.2%。因此,对于中东欧国家而言,加强与中国的合作、促进本国出口虽然要面临阻力,但也是大势所趋。
“关注第二届中东欧博览会,你可以持几个视角:首先是双方企业在推动‘一带一路’倡议中的积极性,政府可以引导,但企业应该作为这一倡议的主体;其次要看贸易的平衡性,只有既买又卖,市场才能繁荣;再次要看基础设施合作方面的新动向,特别是双方的投资积极性。”季志业这样提示本报记者。
“整体而言,中东欧国家的经济状况运行良好,但也存在问题,可以说是喜忧参半。”在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副主任韩方明看来,这些国家发展经济的优势有3点:第一,相比西欧国家而言,国家整体年轻有活力,基础设施建设有大量空间,以波兰、捷克为代表的中东欧国家,GDP增长连续多年高于西欧国家;第二,中东欧国家享受了欧盟统一大市场的便利,承接了大量西欧国家的制造业转移,以捷克为例,其本身制造业有一定基础,产业转移后,大约35%左右的劳动力从事制造业;第三,中东欧国家近年来不断从欧盟的资金转移中受益,以保加利亚、匈牙利为代表的东欧国家,由于产业落后,接受了大量来自欧盟的经济援助,用于基础设施建设,间接促进了经济发展,带动了就业。
但与此同时,在欧盟大市场下,中东欧国家人才大量外流,加之过于依赖西欧国家的技术和资金,导致本国产业无法形成强大的市场竞争力。其次,部分国家受欧盟援助,财政捉襟见肘,导致一方面依赖欧盟,一方面又想谋求自立的矛盾心态。
“中国和中东欧国家之间,有着深厚的友好关系和经济合作,近年来彼此之间的投资更是呈现上涨态势,中国的中欧专列每年都在提升运力。为促进双边经济合作再上台阶,双方还有中东欧国家对话机制,从顶层设计方面为中国和中东欧国家的经济贸易合作铺路。在此基础上,中东欧国家博览会这一面向中东欧国家的国家级展会,将是中国和中东欧国家经济合作的重要支点与抓手。我相信,这次展会将推动中国和中东欧国家之间的合作再上一个新台阶。”韩方明这样表示。
“与中国的合作,是中东欧制造业转型升级必经之路”
“早些年,随着欧盟东扩,一些中东欧国家也加入了欧盟。现在有15个中东欧国家是欧盟成员,还有5个是欧元区成员。随着和欧洲经济一体化进程的推进,中东欧国家经济也取得了较快的增长,特别是吸收西欧国家投资,承接制造业的转移加入欧洲制造生产网络体系,使得中东欧的传统制造业得到了快速的增长。”在接受我们的采访时,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济研究院院长桑百川这样表示。
去年四季度以来,中东欧国家的经济有所复苏,今年一季度也呈现出回升态势,但这种回升比较依赖来自西欧的投资,同时,由于欧盟本身受疫情影响严重,对外投资能力收缩,因此不得不使人担忧,其对中东欧国家的后续投资可持续性问题。
“与此同时,中东欧在大举承接由西欧转移出来的制造业生产能力、发展传统制造业过程中,面临着第三次工业革命与第四次工业革命叠加所带来的挑战,特别是智能化、数字化快速发展,使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承压较大,如果不能有效地跟上这轮技术革命浪潮,中东欧制造业的产能过剩问题将变得比较突出。”另据桑百川介绍,中东欧国家劳动力短缺的状况也日益明显,人口老龄化程度较高,年轻劳动力更多选择去西欧国家寻找发展机会,而明显的移民倾向,也进一步加剧了中东欧国家老龄化的程度,使得劳动力供给不足和劳动力成本上升情况同时出现,劳动力成本偏低的传统优势正在被削弱。
基于以上判断,桑百川认为,未来中东欧国家要想获得持续发展,需要拓展除欧盟以外更广阔的国际市场,特别是在疫情防控常态化时代,应努力加强与更广阔的国家与地区的合作,为其制造业产能在全球获得更广阔的需求市场提供契机。
“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加强经贸与技术领域合作,为中东欧国家拓展更广阔的国际市场打开了空间。同时,在加强与中国经济技术合作的过程中,中东欧国家也可以获得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动力,使之避免因经济结构长期锁定在传统制造业,而脱离全球经济发展步伐。第二届中东欧博览会为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双方都提供了重要的合作平台。这种经贸领域的互补,对彼此国家百姓而言,无疑是福音。”桑百川这样说。
经贸合作“赶路”,民间友好活动“护路”
回顾历史,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已经走过9年历程。9年前,本着合作共赢、共谋发展的初心,怀着共同开创美好未来的决心,中国与中东欧国家顺应时代潮流和发展大势,联合倡议建立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机制,开启中国同中东欧国家关系发展新阶段,实现了助力各自发展、增进民生福祉的目标。中国与中东欧国家推动合作均衡发展,坚持经济和人文结合、贸易和投资并重,让成果惠及不同国家、不同人群。
“民心相通,既是推动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的重要基础,也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目标。9年来,伴随中国—中东欧合作和‘一带一路’建设,‘民心相通’在中国—中东欧国家深入人心。我们看到,中国的商务印书馆联合匈牙利罗兰大学开发中东欧十六国汉语教材;中国—中东欧国家文化创意产业论坛形成品牌;中国—中东欧地方合作成果累累;中国—中东欧国家青年交流互动频繁。特别是在抗疫时期,中国与中东欧国家从中央政府到地方更是守望相助、休戚与共。基础设施‘铺路’,经贸合作‘赶路’,民间友好活动‘护路’,相信伴随着第二届中东欧博览会的顺利举办和‘一带一路’建设的不断发展,中国与中东欧国家人民之间的友谊必将进一步加深,待到疫情散尽,我们更要常来常往,不断推动中国—中东欧国家在旅游、教育、地方等人文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以实现更深层次的文化认同,促进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行稳致远。”谈及此,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副会长宋敬武这样说。
附:原文链接
http://finance.sina.com.cn/jjxw/2021-06-08/doc-ikqciyzi8315678.shtml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党委宣传部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5-2021 UIBE All rights reserved.
校内备案号:外经贸网备31418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