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教三十年 | 贸法教师边永民:学为人师,行为世范
【编者按】“师恩如山,桃李情深。”在第40个教师节来临之际,我们怀着崇敬与感激的心情,向教师们致以最诚挚的祝福。今年的教师节,法学院以“弘扬教育家精神——‘我的育人故事’”为主题,特别策划了法学院教师系列专访。让我们一起走近这些默默奉献的教育者,聆听他们的育人故事,感受他们的育人智慧。愿广大教师在耕耘付出的同时,收获满满的幸福和尊重。让我们更加深刻领会教育家精神的精髓要义与价值内核,深刻认识教师在教育强国建设中肩负的神圣使命,以教育家精神涵养大国良师,继续以实际行动投身教育强国建设的生动实践中!
教师简介
边永民,内蒙古赤峰人,汉族,党员,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法学院副院长,最高人民法院民事审判第三庭副庭长、审判员。国际法协会(International Law Association) 可持续的自然资源管理委员会委员(2015-2019),Center for Internation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Law(加拿大)客座研究员,北京国际法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国际法学会理事。曾主持《“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特色的海外投资企业社会责任研究》、《含贸易措施的国际环境条约》等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边老师1994年3月至今任教于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法学院,讲授国际公法和环境法等课程,先后任讲师、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导师、副院长,今年正好是入校从教三十年。
从教30年,边老师享誉颇丰:
2005年和2011年两次获评校级优秀教师;
2016年获王林生奖教金;
2019年获评“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优秀教学标兵”;
2012年获评本科教学优秀管理者(院系主任);
2022年获北京市“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第四届北京市大中小幼教师讲述我(我们)的育人故事展示交流活动一等奖;
2023年获本科教学优秀管理者;
其所教授的课程《国际法学》两次在本科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中按院系排列位于前10%、《环保法》三次在本科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中按院系排列位于前10%。
2024年,也是边老师从教的第30年,她获得了球探体育比分第七届优秀教学奖一等奖,并被授予“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教学名师”称号。
学术漫漫路:从赤峰到世界
边永民老师的学术之路,始于内蒙古赤峰的一片沃土,步向国际法学的宏伟殿堂。1987年,她踏入中国政法大学,种下了对国际法的热爱与追求。之后,她的脚步从未停歇,从中国政法大学到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再到剑桥大学和美国乔治城大学,她的学术视野日益国际化。在国际法协会、国际可持续发展法中心的工作经历,更是让她的学术研究如虎添翼。
回忆过往的学习经历,边老师说:“多元化的学习给我最大的一个收益,就是开阔眼界。”她的学术之旅,不仅是知识的积累,更是对不同国家和不同文化所追求的价值的深刻理解。这种理解,让她在国际法学的研究中,总能把握住时代的脉搏,洞察事件背后的社会动因。
教坛三十年:以学生为本,为理想而教
三十年的教学生涯,边永民老师始终坚守着一颗教育的初心。
她出生于内蒙古的一个偏远矿山地区,自小就体会到了教育改变命运的力量,因此,她选择了教师这一职业,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帮助更多的年轻人。谈及对教育的理想,边老师深情地说:“在孩子们年轻时需要帮助的时候,如果有机会能帮他们一下,这是我的荣幸。”
在教学上,边老师注重启发式教育,鼓励学生参与讨论,培养批判性思维。她深知,一个活跃的课堂对学生汲取知识至关重要。即使面对现代科技带来的挑战,她也始终坚持以学生为本,不断创新教学方法,让知识在互动中活起来。在她的课堂上,师生间的讨论和交流是常态,她的课堂生动活泼,深受学生喜爱。
在生活中,边老师热衷于将温暖传递给更多年轻的心灵。她关心学生的学习,更关心他们的生活和情感:她挽救过情绪低落的同学,也开导过与父母有矛盾的同学……她常常说:“作为老师,我们要做的不仅是教书,更是育人。”边老师的教书育人,是真心与真心的相遇,是温情与温情的交融。
边老师今年的硕士毕业生李熙垚回忆道:“我很幸运能够成为边老师的学生,作为一个非法学背景的理科生,自知自己的法律基础不够牢固,很多时候对一些基础理论不够了解,但在边老师用心负责的指导下,我渐渐弥补了这方面的不足。此外,边老师非常关系学生的发展,了解到我的理工背景和德语能力,她总是特意想着我帮我寻觅适合我的岗位机会。在写硕士论文期间,由于我的论文题目涉及空间法等新兴领域,很多理论尚不成熟,但边老师鼓励我在此领域进行探索,并且给了我很多启发和帮助,老师的支持让我更加有信心面对挑战,探索前沿领域。在我心中,边老师不仅是一位出色的教师,更是一位关心学生发展的良师益友,我将永远感激老师对我的关心和支持,也会继续努力,不辜负老师对我的期望。”
当记者问起执教三十年,作为资深的教师有什么理念想传承给年轻教师的?她沉思片刻,然后娓娓道来:教学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一种精神的传承和人格的塑造。首先,希望年轻教师要热爱这份事业。教学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需要你用心去准备每一堂课,去了解每一个学生。其次,要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将最新的法律实践和理论研究成果融入到教学中。最后,要有责任感,不能辜负寒窗苦读十二年、充满希望和理想的年轻人。边老师的话语中透露出对教育的深厚情感和对年轻教师的殷切期望。她的理念,不仅是对年轻教师的教诲,也是对所有教育工作者的启示。教育需要热爱,需要智慧,更需要一颗不断追求卓越的心。
笔尖与法槌:法学研究与司法实践
边永民老师的法学研究,始终紧密结合实际。她主持的《“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特色的海外投资企业社会责任研究》等项目,不仅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更对国家的发展战略有着积极的指导意义。在最高人民法院民三庭挂职的经历中,她将法学理论与司法实践相结合,以教带审,以审促教,架起了学术与实践的桥梁。
提起对司法实践的感悟,边老师说:“法官如何分析案件,如何平衡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这都是学问。比如处理专利权与技术秘密,婚姻彩礼等,要理解法律背后的社会原因和经济因素,才能恰当地运用法律。”基于此,她也鼓励高年级的同学积极投入社会实践,认真地开展一段实习,她认为:“实习不是形式,而是让同学们了解真实法律生态的宝贵体验,学会在复杂情境中思考。”
结语
在采访的最后,谈及对同学们的寄语,边老师的眼神中流露出对学子们的殷切期望:“同学们,面对快速发展的社会和人工智能的挑战,你们要扎实学习,但更要开动脑筋,理解法律的本质和作用。只要你们保持对法律的热爱、掌握法律的运作逻辑,一定能够成为优秀的法律人!
边永民老师的故事,是一段段不懈追求学术真理的旅程,是一场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实践,也是一次次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法学探索。她用自己的经历实实在在践行着习近平总书记阐述的“教育家精神”内涵——以“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为初心使命,将“躬耕教坛、强国有我”作志向抱负。她的言行告诉我们,无论是在学术的道路上,还是在教育的田野里,都需要有一颗永不满足的心,一种勇于探索的精神。深耕教学三十年,她的故事,激励着我们每一个人,是对“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最美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