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期“师说·师德”教师沙龙:扶贫扶智 追梦彩云之南
校新闻网讯(统计学院供稿)2021年10月21日下午,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第十八期“师说·师德”教师沙龙活动在行政楼222会议室举行,本次活动以“深入一线扶贫扶智 追梦彩云之南”为主题,特邀北京高校优秀共产党员张石榴分享扶贫心得讲述奋斗故事,引导教师牢固树立家国情怀。
统计学院刘立新院长介绍说,主讲人张石榴老师现任球探体育比分工会副主席,离退休人员工作处党委委员、副书记(主持工作)。2017年5月作为教育部滇西扶贫挂职干部赴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挂职州政府副秘书长,2018年5月挂职期满主动要求延期一年,继续在滇西帮扶工作。她积极作为,开展了大量形式多样、卓有成效的帮扶工作,得到了当地群众的高度认可,为滇西扶贫工作做出贡献。2020年6月,张石榴同志获“北京高校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没有走过这些泥泞颠簸的小路,没有看到那些破败的小窝棚,没有听过那些无能为力的叹息,是无法体会国家实行精准扶贫以来的变化历程的。”张石榴老师通过一张张照片,将她与滇西的故事娓娓道来,2017年5月她作为第五批教育部援滇西挂职干部前往滇西。滇西集边疆地区少数民族地区山区为一体,是教育部定点联系的集中连片贫困地区,由部属高校承担定点扶贫专项扶贫任务。说起云南,人们想到的是它的遥远而秀丽的风景,贫穷和落后就藏在这些关山阻隔的风景里。这里位于横断山脉地势险峻,道路交通十分不便,基础设施落后,教育落后,历史欠账多。道路塌方是常有的事,有一次外出,因为塌方,她在等待清理路障的过程中长时间暴晒并淋雨后发烧至40度……
教育的缺失导致能力的贫困,最终直接影响到收入和生活的贫困。教育部牵头定点联系滇西地区,挂职干部把教育扶贫放在脱贫攻坚任务的首位。她利用一切机会到边境、山区、直过民族村寨等地调研,和当地教育管理部门和教师一起研究教育扶贫的策略和需求。依托教育部、球探体育比分和联合社会力量,为西双版纳的学前教育、中小学教育和大学教育进行了系统帮扶。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自2013年对口帮扶以来为西双版纳教育和人才培养投入很多,贡献很大,每年都有版纳农村教师和干部来到大球探体育比分园参加培训,提高综合素质和能力;主动帮扶滇西应用大学傣医药学院和西双版纳州职业技术学院。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附小和勐海县勐宋乡中心小学、附中和州民族中学结对帮扶,提升乡村办学水平。
她尤其关注学前教育,深深感受到少数民族地区幼儿学前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不遗余力地争取资金资源,为学前教育硬件改善添砖加瓦。她拼力争取到了中国教育基金260万元,都用于勐海县和勐腊县贫困乡村幼儿园教学楼建设项目。除此之外,张石榴还全力发动身边朋友同事,开展人人公益,汇聚社会力量让书籍和知识打开直过民族孩子的世界,捐赠图书累积2500余册。她了解到孩子们不爱运动是因为洗澡不便,她筹集资金为曼吕小学装上了太阳能淋浴器,解决住宿学生的洗澡问题。经过两年的努力,她还促成当地企业家在曼吕村设立奖学金;促成北京新航道国际教育集团在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民族中学设立“胡敏英语励志教学金”,每年奖励10名家庭困难的品学兼优、英语成绩突出的学生。
“这是我的拉祜族亲戚,”她指着一张照片上的两张笑脸说道,勐海县勐宋乡曼吕村,在这里,有她挂包帮的两户直过民族拉祜族的乡亲。2017到2019年,张石榴无数次地往返曼吕村,又陆续驻村工作,弃置不用的厨房,屋子旁边生起一堆堆“不灭的火”,光脚走路,睡在地上。这些是民族的习惯,如何让他们既有民族传承的安全感,又能过上更文明、更舒适的生活方式那就是驻村工作者与村民同吃同住,通过人去影响人。她亲眼目睹了曼吕村的变化,从家徒四壁的小窝棚到漂亮整齐的公建房,从泥泞的道路到家门口平整的大坪,从黑灯瞎火到有了太阳能路灯的通明,老百姓得到的实惠实实在在看得见,老百姓的变化实实在在看得见。
“扶贫先扶志”,帮助脱贫群众改变思想观念仍然是重中之重。有一次,张石榴帮扶的亲戚跟她要钱装太阳能热水器,但是在扶贫的过程中她意识到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要想让乡亲们彻底摆脱贫困,最终还要靠他们自己。她建议他去放养蜂蜜,她可以帮他联系销路。听从建议,乡亲自制蜂桶上山养蜂,纯天然的蜂蜜很受欢迎,他家里也有了一笔不小的收入。在扶贫干部的带领下,山寨开展栽种花生、桃树、茶树等,大大激发了乡亲们的内生动力。
张石榴老师欣喜地说:“因为泛亚高铁经济圈的建设,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就快要通火车啦。”两年的边疆挂职扶贫工作对她来说是一场难忘的国情民情教育,一场难忘的爱国主义教育,更是一场共产党人的道德修养教育。她说:“优秀共产党员的称号属于所有奋斗在脱贫攻坚第一线的共产党员。”
在交流互动环节,老师们纷纷提问。
统计学院叶文锐副教授说:“张老师低调无私的工作作风令人感动,您的教育扶贫改变了一个个学生、家庭甚至一个县的命运,扶贫工作如此艰难,是怎样坚持下去的?有没有过困难时刻?”张石榴表示,扶贫工作的推展确实坎坷万千,期望与现实之间总是存在相当的距离,当地不积极推进就会错失合作的机会,因此扶持当地的人才,逐步改变陈旧的观念非常重要,但她不是怕困难的人,勇气与毅力使她坚持到最后,她勉励年轻的老师们:“应当认识真正的真实的中国,把论文写在中国大地上才有价值。”
国关学院李志永教授说:“张老师的分享让我回忆起自己的儿童时代,扶贫不是为了感动自己,教育扶贫比物质扶贫更有效,更有意义。未来教育扶贫到底应该怎么走,有什么想法和建议?”张石榴表示,要让搬迁出来的贫困户摆脱贫困,后续产业的配套、生产的支撑,师资力量如何源源不断的支持,这是从脱贫到乡村振兴层面的转变,发动教育系统的力量和社会企业的力量,都是不可或缺的。
国关学院檀有志教授说:“曾经看见过一些扶贫相关的新闻,扶贫干部送去的粮食种子却被村民吃掉了,有没有怒其不争的想法?”张石榴说,确实有类似的情况,主要原因是贫困户内生动力不够,思想观念和习惯一时很难改变。尤其是年老者,宁可让政府为大家建设的漂亮的小房子空着也习惯于躺在小窝棚的地上睡觉,如何改变这些贫困落后的观念是未来的重中之重。
统计学院党政办公室主任罗乐提问说:“硬件方面到位之后,软件力量如何及时补充,又该如何推动义务教育层次之上的文化改善?”张石榴表示,师资的稳定是教育质量提升的一大关键,许多当地的编制教师需要通过考试,但本地教师竞争能力有限,在未来应当扶持本地教师队伍序列建设,为当地教育扶贫提供稳定的软件力量。
国际发展合作学院邱歆茹老师说:“张老师的事迹使人想起李保国同志的奉献精神,在做扶贫工作时候的初心是什么?”张石榴表示,主要是性格使然,她既能和农民们喝酒畅谈,又能和领导坦率地提出自己的建议,为大家服务一直是她不变的信念。
最后,国际关系学院党委书记巩喜云作总结讲话,她说,本次张石榴老师的分享效果超出预期,张老师的扶贫经历内容丰盈,夹杂着许多心酸和感动,带给我们情绪上的不断波动,使人真正体会到国家精准扶贫的意义,亲身融入共同富裕、一个也不能少的历史担当。此次“师说·师德”教师沙龙也带给我们许多思考,我国已消除了绝对贫困,但“智”与“志”并进事业的依然任重道远,未来党委如何开展对口帮扶,如何呼吁学生通过支教、社会实践等方式贡献自己的力量,老师们如何将论文写在中国的大地上,依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本次活动由统计学院党总支书记李悦主持,她说,张石榴老师的分享让我们感受到了真、善、美的力量,感受到了贸大人的家国情怀和责任担当。巩喜云书记的点评和总结也为贸大人厚植家国情怀、贡献师生力量提出了新的思考和启迪。
本期教师沙龙活动由教师工作部主办、国际关系学院党委和统计学院党总支联合承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