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堂] 方舟制造——“分享ING”之蒋方舟专场
校新闻网讯(记者 崔泓)她顶着无数闪耀的光环——七岁写作、九岁出书、十二岁开专栏;八零后新锐美女作家、人民文学奖获得者;
她曾一次又一次被舆论推往风口浪尖,“年轻时”就已举办过数场讲座;
她是蒋方舟。如今,她在清华校园里穿梭,大三已气度不凡。
是天赋异禀还是坚持不懈,使她有如此积淀?犀利人生与校园菁华,和光同尘还是特立独行?
4月14日晚6:30诚信楼331室,由校团委学生会主办“分享ING”——蒋方舟专场,带领观众搭载文坛的诺亚方舟,倾听她的声音,畅游思想的海洋。
观众被蒋方舟睿智不凡的谈吐深深吸引
“与外界较劲,与自己逞强。”
七岁开始从事文学创作,到如今也有十几年。早早出名、成名成家看似轻松惬意,也的确是份苦差事——蒋方舟十二岁开设专栏,写作之于她只是一种职业化的要求而非表达欲望的正常宣泄。坚持下来是一种天分,勤奋也是一种天分;而一路走来,是凭社会舆论的不解与谩骂声中,一股越战越勇、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狠劲。渐渐成熟以后,才开始在文学创作中尝试探索自己的内心。
对待自己的作品,蒋方舟惊人地谦虚。在个人年纪不断增长、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的背景下、在已渐渐由执着文学化创作到公共知识分子的定位转换中,而此时的她仍坚持努力创作、守卫着心中一隅文学创作的净土——“我从未写出过一篇自己满意的小说,我现在还在努力。我不希望临死时我的遗言是:‘其实你们都不知道,我是个写小说的。’”
蒋方舟谈吐幽默大方、气质不凡
“孤独对我来说是求之不得的。”
对蒋方舟来说,写作是自己的人生目标;而学习是手段不是目的,也不是生活方式。在大学里,一方面要坚持自己的价值观,一方面要做和别人一样的事。曾表示“无法融入校园”的她认为,只有做一个局外人,才能看出其中存在的问题。
写了十几年文章的蒋方舟早已习惯了独来独往的生活。现在的大学生更加盲目功利,大学生活在蒋方舟看来更像是“高四”、“高五”。社会上有很多杂音,孤独会变成一种享受。被问及自己的情感生活,蒋方舟表示,年少的写作经历使自己与同龄人相比,存在无法避免的心智上的优越感。
“在大学中,生存应该是自由的。”
在大学中,蒋方舟常常在白天上课之余,通宵达旦地进行文学创作。——“别人熬夜,我熬白天。”
如今,将方舟保持着每天进行摘抄、记录读书笔记的习惯。学习新闻学,自身的知识结构是被不断更新的。这样的日积月累则为她的创作提供了“黄河之水天上来”的雄厚基奠。
蒋方舟认为,在成长中,会受到各种诸如房价、燃油税等社会因素的影响;而在大学是一个相对真空的环境,在这里,有空间考虑生存以外的事,有愚蠢、轻狂的成本,有犯错后推倒重来的机会,有生活得不一样的可能性。
“所有的作家都为现世而生。”
提到“方舟”,就不可避免地被与“2012”联系在一起。而将方舟直言对“2012”“非常期待”,愿意相信愈加妖魔化的谣言是真的——“这是唯一迫使人民改变的方法,能够去推翻那些‘人定胜天’、‘征服自然’之类的壮志。如果这样就只能重新洗牌,建造一个更好的世界。”
学习新闻学的蒋方舟如何平衡新闻与时评的关系?她坦言,新闻存在意识形态的倾向,一个新闻人的底线是新闻专业主义;而作为一个知识分子,其底线是向权力说真话。
最后,蒋方舟坦言,自己的阅历还很不够,想要在大学毕业一两年内出国深造,但最后一定会回到中国。
蒋方舟接受新闻网记者采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