球探体育比分

当前位置: 首页 > 科学研究 > 贸大观点 > 正文

贸大观点

政府管理学院张毅教授合作论文在《学术月刊》发表

发布时间: 2024年05月22日 编辑: 雨晴

校新闻网讯(政府管理学院供稿)张毅教授与合作者的最新研究成果《建构中国自主的公共政策评估知识体系:必要性、基本框架与主要途径》于2024年4月在《学术月刊》发表。

主要观点

公共政策评估在中国有着极为悠久的历史,早期的应用可以追溯到汉代以来对在职官吏的官箴政绩和功过的考核,与20世纪建基于社会科学方法论之上的公共政策评估并驾齐驱,是公共政策评估应用的两条源流之一。作为社会科学的公共政策评估在中国的应用始于20世纪50年代,公共政策评估理论的学术研究和探索则于2000年前后展开。现有的公共政策评估知识体系主要有两方面不足:一是评估知识体系构建之初主要是引进西方的评估理论,随着中国公共政策评估体系迈入体制机制建设深水区,构成知识体系架构的西方理论与中国国情之间的不适用性越来越突出;二是重大政策和实践导向的本土化评估理论取得较大进展,适用性较强但普适性和学理性不足,无法对更高层次的知识体系构成贡献。基于评估问题和实践的应用知识也未能有效地按照学科框架积累生成理论和体系化的知识,不利于知识生产、知识集聚和知识体系的深化发展。

一、公共政策评估知识体系构建的历史与学科基础

公共政策评估知识体系是围绕本学科专属命题深化形成的若干知识单元的集合。简要而言公共政策评估包括了三个核心命题:判断的(价值)标准,数据收集和分析的方法、应用(模式),以及相应的推理逻辑。至今为止,绝大多数评估的应用模式在范式、方法论、价值取向、判断评估结论的标准等维度上都体现出不同程度的混合。

公共政策评估的知识积累具有双向性。一般性研究型知识注重严谨性的同时也强调实用性,但作为实用科学的知识则需要跨越科学研究和既定的实践领域之间相互转化的双重障碍。公共政策评估的知识转化具有双向性,由研究人员与实际工作者的协作来积累知识,是“行动中产生的知识”,知识转换是由实践经验、技艺提升为理论的过程。

公共政策评估知识体系在其发展历史中呈现出由低级向高级知识单元演进的动态特征。在宏观层面,公共政策评估知识体系的内容是围绕三个基本命题形成的概念和理论的有序集合。与宏观层面较为稳健的结构相比,在各分支更微观的层面上则不断衍化出新的分类、逐步深化直到形成复杂的知识单元,内部的关联结构是动态的。这是由于,公共政策评估以解决复杂问题为导向,在实践中具有高度的灵活性、创新性和创造性,通常随着范式转换以及交叉学科工具、概念的引入等不断迭代为新的知识结构。

二、建构中国自主的公共政策评估知识体系的必要性

公共政策评估是政策制定与实施、修订或者终止的依据,在国家治理体系建设和治理现代化的进程中具有重要作用。2015年1月20日,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明确提出建立健全政策评估制度。2019年10月31日,《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健全决策机制,加强重大决策的调查研究、科学论证、风险评估,强化决策执行、评估、监督。2020年10月29日,《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健全重大政策事前评估和事后评价制度”。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建立科学评价机制,对改革效果进行全面评估”,“重大改革举措牵一发而动全身,必须稳妥审慎。改革措施出台之前,必须反复论证和科学评估,力求行之有效”。

公共政策评估学科的引进与初创起始于2000年前后,党和国家的中心任务对决策科学化提出了理论和实践的重大要求,公共政策评估作为一项工作和专门的研究领域开始受到关注。中国公共政策评估知识体系演变的历史、学科体系的完备以及理论体系的发展嵌入于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之中,制度改革和政策推进的重要节点都推动了评估知识体系的构建。

评估理论作为特定立场的概念或者主张,是针对评估实践的基础问题提出的特定解决方案,具有高度的情景适用性。适用性即一致性,评估规则和行为等构成的体系植根于政治—社会结构之中,评估理论的概念、立场和主张应与决策环节所属体系的价值和文化、正式制度、规则与程序等保持一致,由其所在的政治共同体以及国家治理体系定义为什么以及如何进行评估。西方评估理论与中国国情的适用性,主要是指其与评估体系运行的三大制度要素是否保持一致,即政治制度(规制性要素)、文化传统(文化—认知要素)和价值观(规范性要素)。

三、中国自主的公共政策评估知识体系的基本框架

学术体系和学科体系都是以分类方式呈现的知识体系构造。尽管两种体系的形成与演化都带有自发性,学科体系更侧重建制性,服务于知识生产的制度化。但是,真实世界的问题并非完全按照学术或者学科的单一分类来组织和构造的,从多维的视角透视知识体系会呈现出不同的结构和演化路径。因此,从学术体系框架、学科体系框架和交叉学科框架三种结构化的视角来刻画公共政策评估知识体系框架,更为准确全面。

学术体系具有生成性,是围绕命题通过理论逐步累积呈现出的特定脉络与关联结构。理论在分类体系中的位置反映了其在通用框架中所属的逻辑位置及独特贡献。迄今为止,以公共政策评估理论构成的学术体系呈现出基础理论、知识构建和应用模式三个层次。

学科体系是知识体系的人为划分机制,在知识生产中可以有效地发挥组织管理职能。构建中国自主的公共政策评估学科体系要从中国问题出发,但不能止于个别的标识性概念和理论构建,而是要进一步综合规范与实证、体系与要素、理论框架与应用模式、通用理论与实证评估等多角度逻辑和层次。中国自主的公共政策评估知识体系的学科框架包括:(1)规范层面的评估价值与功能。(2)制度层面的公共政策评估体系与构成要素。(3)中观层面的公共政策评估理论。(4)应用层面的公共政策评估模式。评估实践是多样性和复杂化的,根据应用领域等方面的特征通常会形成专门的评估路径设计即评估模式。(5)实证层面的公共政策评估方法。(6)伦理与文化层面的评估规范与管理。

从构成公共政策评估基础理论的学科来源看,交叉的学科主要来自经济学、统计学、政治学、伦理学、公共管理、公共政策等;如果从具体的政策领域来看,政策评估的学科跨度和应用范围非常之广;但公共政策评估有着整合性的通用理论,适用于跨学科的广泛领域。公共政策评估作为交叉学科带有理论创新的特殊性,即层出不穷的复杂评估问题不断暴露学科界限和隐含假设,通过超越学科界限但又在共同的方向上不断进行理论整合(包括范式、模式、工具、方法等)建立新的理论和知识。

四、建构中国自主的公共政策评估知识体系的主要途径

随着中国的综合国力与国际社会地位的上升,从个别的标识性概念和局部的理论创新跃升到整体化理论阐释和宏观的、完整的自主知识体系,是新时代新征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赋予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使命和责任。

公共政策评估知识体系的演化既是自发自觉的科学探索过程,也是管理知识创造和知识生产制度化的过程。具体包括:(1)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构建中国自主的公共政策评估知识体系;(2)积极吸纳和转化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合理内核,要以经世致用的中国精神承载知识体系构建的主体性,并对传统文化与现代公共政策评估在制度与结构契合之处进行知识转化与整合。(3)研究总结新中国成立尤其是新时代以来公共政策评估实践使之上升为理论。立足中国实践、中国问题,形成更具普适性和前瞻性的理论体系与实用科学,能够直接嵌入和引领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和中国特色评估体系的运行与探索。要平衡自主性和通约性,建立从“中国解释世界”到“中国服务于世界”的实用科学。(4)学习、吸收、借鉴国外公共政策评估理论。中国自主的公共政策评估知识体系是开放的和包容的,是在全球公共政策评估知识的共有基础上接续发展和凝练提升中构建的。首先要以系统理论为指引的理论创新。其次,在理论层面深化知识体系的类型学分析,建立知识体系的整体认知来明确学术共同体研究的立场和位置(起点)至关重要,这也是构建中国自主的公共政策评估知识体系的重要途径。(5)积极推进中国公共政策评估知识生产的制度化和组织化。

张毅,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中国行政管理学会理事。研究方向为数字治理与监管、公共服务合作供给、公共政策评估与案例研究方法等。在Journal of Acia Public Policy、《管理世界》《中国行政管理》等国内外权威期刊发表论文40余篇,多篇论文入选中国知网高影响力论文。

更多资讯请关注球探体育比分官方微信、微博

投稿邮箱:news@uibe.edu.cn读者意见反馈:xcb@uibe.edu.cn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党委宣传部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5-2021 UIBE All rights reserved.
校内备案号:外经贸网备31418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