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 调查称大学生就业观念转变 有业不就现象突出
11月,校园招聘迎来高峰期。有数据表明,2016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在770万以上,加上出国留学归国人员以及处于待业的往届毕业生,预估届时将有1000万人竞争有限的工作岗位。与此同时,在国家宏观经济环境下,今年校园招聘企业的数量虽然并没有比往年减少,但是提供的岗位数量相对减少了。有人指出2016届大学生就业的整体形势依然比较严峻。求职一族,何去何从?
大学生就业观念改变
在大学生群体当中,近两年“待定族”(指调查时处于失业状态且不打算求职和求学的大学毕业生)和“慢就业”(毕业后不急于就业)的现象则越来越突出。
通过对比2010-2014届大学毕业生中未就业人群分布比例发现,最近5届的毕业半年后未就业大学生,继续找工作的比例逐渐降低,而“待定族”比例则呈现上升的趋势。
专家指出,“待定族”中既有对未来是有所计划的(准备创业、准备公务员(课程)考试、参加技能培训等),也包括不急于就业而去增加阅历的群体。记者了解到,在“慢就业”群体中,有的学生是理性就业,慢慢考虑人生道路;有的则是逃避就业压力,或者对前途一片茫然。
专家还认为,“待定族”和“慢就业”的出现都反映了大学生就业观的改变,他们的选择也比以前更多,很多大学生也在更多地考虑职业长期发展和就业质量,这两类现象的出现都是正常的,体现了目前90后毕业生的群体特征。
“从我所了解的北京地区高校的普遍情况来看,目前高校就业工作的难点首先就是学生就业观念变化的影响。”专家指出,毕业生不想到京外就业、不急于就业、暂不就业和准备继续考研(课程)、出国的人数一直保持上升趋势,“有业不就”现象将长期存在。“其次是经济发展带来的新型就业模式,毕业生灵活就业比率将保持高位,而国家相关的人事管理制度改革、社会观念对这种现象认可程度并不能完全适应这种变化,导致高校对这类毕业生的服务难度加大。”
新毕业大学生创业同比增长近一倍
近几年在就业难的大背景下,国家一直大力鼓励大学生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当下,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也已成为高校的共识,高校的就业工作正从以就业为主转向就业和创业并重。
根据人社部、教育部、国家工商总局合作进行的大数据交叉比对显示,2014年在工商部门新登记注册大学生创业总数达到47.8万人,比上年增加11.9万人,增加比例为33.3%。而据发改委政研室主任、新闻发言人施子海之前介绍,今年新毕业大学生创业比例同比增长了近一倍,去年40万留学归国人员中15%选择了自主创业。这些都可见得国家鼓励大学生创业的政策已经发挥了作用。
教育部高校学生司就业处处长王林曾透露,今年以来,全国已经有82%高校开展了创新创业教育的必修课或选修课,开设创业教育的课程门数比去年增加了14%。高校设立的创新创业资金达到12.2亿元,设立的创业基地数量也增加了18%。场地的面积增加了近20%,大学生参与创业创新活动的人次达到了300余万人次。
不过,据了解,目前大学生创业以电子商务、开网店等小规模创业为主。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处刘璟卫在网络访谈中透露,北京市大学生创业以此为主,大规模的创业较少。
据统计数据,一年以前有创业意愿的学生占比为3.2%,现在增长到6.4%,学生创业项目中,外卖送餐最为流行。
记者通过采访部分大学生了解的情况也与此相吻合。据了解,目前大学生虽然创业人数有所增长,但依然占少数。一位北京的大四学生告诉记者,在国家和球探体育比分的鼓励下,周围有创业想法的学生确实增加不少,但毕业时真正去创业的是极少数。毕竟创业是很艰苦,也很需要能力的事情。“有些学生拿过球探体育比分和北京市创业大赛的奖,但毕业时还是去找工作了。那些创业的学生做的也都是开个小实体店、网店或者开发APP,很多创业项目也是和学生相关的。”
专家强调,学生接受创业教育并非一定要创业,而是提升素质。“体验创业过程,对学生找工作以及个人成长也是很有好处的。”
附原文链接:http://edu.qq.com/a/20151116/01167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