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稿] 资本市场研究学术创新团队:“异议”助推创新思维
“异议”是创新思维的助推器
——访资本市场研究学术创新团队
记者 许诗晴
一年,六个人,十篇学术论文,内含SCI和SSCI论文三篇,被《管理世界》、《经济研究》等国内著名杂志发表,其中一篇被国际顶尖杂志《the Review of Financial Studies》收录,填补了对外经贸大学在此类杂志上发表文章的空白,更完成了以“中国股权分置改革”为议题的学术论文在国际高端金融杂志上的首次“亮相”。这六个人是球探体育比分教师吴卫星、孔宁宁、江萍、陶利斌、余白敏、陈德球、孙艳梅,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资本市场研究学术创新团队。
跨院系 跨学科 实现知识结构优势互补
相比其他团队,资本市场研究学术创新团队最显著的特点在于其组织结构——成员来自金融学院、商学院、国际经济贸易学院,各自的研究领域有所不同。尽管如此,睿智的成员们并没有让跨院形成的差异成为学术研究的障碍。
选题上,他们瞄准学科交叉子领域——资本市场。当下,中国特色资本市场的构建任重而道远,他们每个人便立足自身专注的领域,发挥一己之长,从各方各面透视资本市场的有关现象,正如向湖中央投入石块,他们的研究像激起的波纹般一圈一圈有节奏地向外扩散。吴卫星考察资本市场与居民家庭投资组合的关系,孔宁宁透过中国“A+H”股探究境外上市是否有助于公司成长,陶利斌研究个体商贩对市场定价的影响……
“我们不想把研究限制在一个狭窄的角落。围绕一个点,让大家从不同的角度给出观点,互相之间往往更能得到启发,研究得越多,会发现自己知道得越少。”团队带头人,金融学院副院长吴卫星说道。闲暇时聊起08年的金融危机,陈德球采用Top-down的分析方法,从制度环境、地方政府的政策拓展到公司决策的层面,再引伸到个体投资者的应对方式,从中,吴卫星听出政府政策制定与资产定价理论的联系,他本人的研究范畴侧重于微观,但受到队友启发,他便顺着这条线索,将宏观方面的信息嫁接过来,开掘出这条道值得“深挖”的价值。“磨刀”一年,他著出论文《信心比黄金更重要?——关于投资者参与和资产价格的理论分析》,一举获得中国管理学年会优秀论文奖。
正是知识结构与专业结构的多样性,使他们能调整出合理的研究模式,实现知识的互补,将主题延伸,最大化地发挥群体综合优势。
共享促进高效 “异议”推动创新
研究强度较大时,团队基本上每周都会举行一场正式的研讨会。除此之外,成员们还会在许多场合下碰头商议。“开会是一种纽带,我们可以在任何地点展开讨论,即便没有特定的开会目标,只要大家坐在一起集思广益,总能提升思维的层次。”吴卫星解释道。在学术讨论中,他们从不分层级,连聚餐时都有“谁最晚到谁做主位”的有趣约定。
因为平等,因为开放,所以能发挥团队成员“年轻态”的优势,调动成员们参与团队活动的积极性。轻松愉快的学术氛围很快得以形成,促进了相互间的技术交流和资源共享。无论在团队学术报告的撰写方面,还是在社科基金项目的申请方面,富有经验的人都愿意主动站出来贡献心得,为队友减轻负担,减少不必要的工序。居港四年,教师江萍便为团队提供了更多国际化、规范化的视角。“同一个现象,讲给外国人听时如果不注重设计和方法,你的故事便难以让人信服,故事的‘卖点’就不再突出。”她同时强调,国外已形成一套相对成熟的学术规则,但假若没有结合国内具体情况加以改进,直接照搬并不能使其有效运转。学术创新不单单体现在崭新理念的提出,也体现在对原有学术研究模式的重组和批判性的运用。研究在推进,队伍也在成长,成员们越来越积极地完成个人知识到团队知识的转化,将个人的研究成果与团队的研究主题相结合,上升为团队的专用性资产。
良好的学术氛围不仅增强了成员对团队的认同感与归属感,也激发了每一个人建言献策的活力。每逢新的研究方向被提出或者一篇论文编写完成,都会被放到团队中央当“靶子”,让其他人踊跃“攻击”。“异议”的存在体现了作为科研实质的学术自由,相互的监督更是使团队中形成良性竞争——每个人都不愿成为队伍的“短板”,他们拧成一股绳,争取在国内相同领域中让团队站上制高点,这也在每位成员心里植根了精益求精的态度和追求卓越的精神。
与江萍合作完成文章《Privatization and risk sharing: Evidence from the split share structure reform in China》的是一位加拿大学者,为了保证沟通的顺畅和及时的反馈,整整一周,江萍能躺到床上的时间段只有半夜4:00至早上7:00,“真是实现了七天二十四小时无缝对接啊!”她开玩笑说。从初稿起笔到最终被《the Review of Financial Studies》发表,历时整整四年,但自从下定决心做成精品后,她便在团队成员的帮助和激励下把每一步都走得严谨而完美,不怕千百次修改,只怕出一处漏洞,草稿堆起来的高度都已超过她的办公桌。
“学术研究上没有所谓的特定带头人。”吴卫星说。他们正进一步营造追求真理、向往卓越、学术平等和开放无私的团队文化,正不断加强成员的合力,争取在今年召开影响力较大的国际或国内研讨会……学术自由在这群学者之间得到充分的体现,他们的身上,将一直散发着这股勇于探索的“精、气、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