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教学如何搞?法学院7?位教师有“妙招”
防疫常态化下教学如何搞?
法学院7位教师有“妙招”
校新闻网讯(法学院供稿)开学以来,各学院一边抓疫情防控,一边抓线上教学质量。多管齐下,多措并举,全方位保障线上教学高质量开展,确保线上教学和线下课堂等质同效。“PPT课件繁简得当,重点突出。教师精神饱满,与学生交流充分,课堂生动”、“授课条理清晰有层次,重点总结及时,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在最近的线上授课随机抽查中,法学院教师的授课受到了球探体育比分领导、教学督导的点赞,多门本科生、研究生课程受到了学生们的广泛好评。法学院教师们正主动创新授课方式,积极进行实践探索,保障线上教学的高质量开展,真正做到了“教师真在教,学生真在学”。
陈学权
授课教师:陈学权,法学院诉讼法学系教授
课程名称:《模拟法庭》
授课方式:腾讯会议直播 + 24小时电邮、微信答疑
授课时间:周三晚上六点半
《模拟法庭》为法学专业实验课程,由一系列的模拟审判实验组成。本课程的学习,旨在提高学生从事司法实务的实践能力和培育法律职业伦理。本课程主体由8个真实案例的模拟审判组成。要求学生在模拟法庭场景中,根据真实的案例素材,在教师的指导下,按照机会均等的原则分别扮演法官、检察官、律师、当事人及其他诉讼参与人等,课外准备,课堂上严格地按照现行法律规定对案件进行审判。
学生在每次审判实验前的准备过程中,可随时通过电邮、微信群等方式获得教师指导;学生课外完成的所有法律文书初稿,指导教师均会逐一提出修改意见;每次审判实验结束,教师会当场点评,并回答所有同学的提问。此外,本课程还会安排4次集中讨论课,主要涉及法律文书写作、法庭调查与辩论技巧、法律职业伦理等问题。
本课程采取以学生为中心的实验教学方法,教师通过真实、有趣、有难度的实验案例,引导学生课外准备、课堂实验,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教师在台前台后提供细致的指导。因为疫情,本课程无法在模拟法庭实验室进行,改为腾讯会议直播的方式,虽然少了些仪式感,但同学们参与的积极性依然很高,甚至吸引了部分旁听的同学(本课程选课人数28人,但常常是30多人在会议室),法庭文书以及庭审方案均在课外完成,课堂时间由学生实验和师生讨论组成。每次下课同学们常常是意犹未尽,有几次模拟法庭审判甚至持续3至4个多小时,最晚的一次直到晚上10点40左右才结束。
陈正健
授课教师:陈正健,法学院国际法学系副教授
课程名称:《国际经济法》、《国际商法》
授课方式:腾讯会议直播+电子邮件、微信答疑
授课时间:周一第二节、第三节;周五第二节、第三节、第四节
本学期我承担了《国际经济法》和《国际商法》的教学任务,因为疫情的原因,我采用了网络直播的形式。相较于传统的面授,在线授课实际上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来努力提高教学的效果。
强化实践性特点。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法学专业的特点。法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国际经济法和国际商法的实践性特点更为明显。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一直是我教学中较为关注的问题。根据选修课程的同学们的专业背景,我会选择难度适宜的案例,让同学们参与思考、分析和讨论,充分调动同学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突出前沿性问题。无论国际经济法还是国际商法,包含的内容较为宽泛,所涉领域前沿问题也层出不穷。因此,需要始终保持对相关前沿问题的关注,并在课件中及时更新。通过课堂的介绍,引导同学们用所学的知识对前沿问题进行思考,不仅可以使同学们关心时政,开拓视野,而且还可以让同学们对相关知识有更深入地理解。
注重体系的构建。从总体来看,本科阶段的国际经济法和国际商法是概述性的课程。从具体内容来看,呈现出碎片化的特点,对初学者来说不易掌握,因此,这就要求从系统化的角度进行讲授,在每一部分开始和最后都需要进行体系化地介绍和总结。让同学们能在脑海中形成一幅较为完整的“知识拼图”。
启发式互动交流。大学生应该有独立思考的能力。教学中我一方面介绍法学常识和强化法治理念,另一方面我会结合课程内容,给出一些案例、资料或现象,并鼓励同学们说出自己的观察,提出自己的问题,并形成自己的观点。互动性和辩论性的思想与思想的碰撞,往往使我自己受益匪浅。
孔祥稳
授课教师:孔祥稳,法学院宪法学与行政法学系副教授
课程名称:《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法学论文写作》、《行政法实务模拟》、《论文写作方法》、《行政诉讼案例研讨》
授课方式:腾讯会议直播
授课时间:周三第三、四节,周四第一、二、五节
本学期我总共承担了五门课程的教学任务,其中有三门本科生课程,分别为必修课《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学》《法学论文写作》和选修课《行政法实务模拟》;有两门研究生课程,分别为《论文写作方法》和《行政诉讼案例研讨》。由于我一直希望能够在教学中和同学有充分、有效的互动,因此所有课程均采取了直播的形式。
在疫情反复的两年里,在线授课已成为了所有老师不得不习熟的一种教学方式。总体来说,在线授课对教学效果的挑战是比较大的。隔着电脑屏幕,教师很难长时间持续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也无法获得充分的学习反馈,从而准确把握学生的学习状态。因此在我看来,在线授课首先需要解决学生的注意力问题,通过调整教学内容、加强互动交流等方式,提示同学注意重点,确保信息传递的有效性。例如,我本学期讲授的本科生《法学论文写作》和研究生《论文写作方法》都是偏重方法论性质的课程,如果只讲抽象的理论和规则,可能会比较枯燥。于是我在课程内容中加入了大量的实例,在展示作为正例的范文时,也展示反例文章,并要求同学们开麦讨论,获得了一定效果。
另一方面,面对在线授课所带来的挑战,我也在思考,如何充分挖掘在线授课可能的优势,更好实现教学目标?相较传统授课方式,在线授课的特点在于其可以充分发挥互联网的特点,超越空间、地域,以更低的成本丰富课程内容。在本学期,我就多次参与了学院其他老师的在线课程,同时也邀请了学院其他老师参与我的课程,通过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碰撞,让老师和学生都有新的灵感与收获。对于课程作业,通过电子邮箱等途径收取并批改反馈也较为便利。此外,学生参与在线课程时都有人手一台的电脑作为终端,这就使得学生可以更加便利地阅读分析电子案卷并进行讨论。我在《行政法实务模拟》这样的实训类课程中增加了相应的内容,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楼秋然
授课教师:楼秋然,法学院民商法学系副教授
课程名称:《商法学》、《公司法》
授课方式:腾讯会议直播
授课时间:周二、周四早上八点到九点半
课程简介:《商法学》系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法学院本科生必修课,授课对象主要面向处于大一下这一学习阶段的学生;《商法学》学分2分,内容主要涵盖商法总论、公司法和证券法等。《公司法》系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法学院本科生专业选修课,授课对象除法学院本科生外,还同时包括全校其他各学院、各年级本科生。
从2020-2021学年第二学期新冠疫情暴发算起,这学期的课程已经是我第二次通过网络的方式为同学们授课。根据学院的工作安排,在学期过半之际,我就本学期为本科生开设的《商法学》和《公司法》课程向大家简短地汇报一些自己的授课体会和感想。
变化与缘由
和第一次网络授课不同,这学期我在上课方式的选择上做了一个改变。之前,我是通过“PPT+音频”(在发送给同学们的PPT课件中插入音频)的方式开展网络教学的。当时选择这种授课方式的原因,主要有三:第一,由于我本人上课语速较快,向同学们发送我已经提前录制好的音频,有助于同学们回听;第二,疫情刚刚爆发时,经常看见部分学生存在网络不畅难以有效学习的新闻,采取音频授课可以最大限度地克服网络障碍;第三,我当时需要为两个平行班讲授《公司法》,为了更好地统一进度,我选择了“PPT+音频”的授课方式。而这学期,我改变了授课的方式:从“PPT+音频”改变为通过腾讯会议进行直播。做出这一改变的原因,同样有三:第一,2021年12月24日《公司法修订草案》已经颁布,无论是《商法学》还是《公司法》的课程内容都需要进行大幅度的修改调整,过去录制完成的音频已经不能满足课程需要;第二,过去通过音频的方式授课,虽然可以满足部分同学回听的需要,但是也使得部分同学由于失去“仪式感”而不能自觉按时上课的情况;第三,录制音频时,由于考虑到可以提前录制、并非即兴上课,我会过度希望避免所有可能的瑕疵(比如口头禅和口误),这导致音频的实际录制时间过长(最后发送的90分钟的音频可能往往需要录制4-5个小时),最终也会影响靠后部分的录制质量。
体会和感想
相较于“PPT+音频”的方式,我现在也更加倾向于通过直播的方式来进行授课。第一,直播上课能够最大限度地保留课堂教学本来应该具有的仪式感;第二,直播上课也可以通过允许学生对课程内容进行录制的方式,来满足部分学生回听的需求(但是,由于腾讯会议录制空间的局限性,仍然需要学生及时回听);第三,直播上课可以让我不再过分纠结于语言表达的小瑕疵,在节省精力的同时也让课堂更加具有真实性。
但是,与线下授课相比,通过直播开展网络授课也同样存在一些我自己需要应对的挑战。第一,由于只能面对冷冰冰的屏幕,我就需要更加积极主动地调动自己的情绪,确保自己在授课的过程中不会出现激情衰退的情况。第二,由于《商法学》和《公司法》属于学分少而内容庞杂的课程,我的课堂又比较偏向于尽可能多地传递重要知识点、法律制定背后的政治经济社会背景;在无法获得同学们表情和声音反馈的过程中,可能就会出现语速越来越快的情况。当然,在云录制技术的帮助之下,同学们的回听可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这一问题。第三,尽管与“PPT+音频”的方式相比,直播已经保留了一部分的仪式感。但是,由于和线下课程相比,直播还是导致了板书、面对面交流等仪式感的缺失,使得课程仍然可能出现“不像”课程的情况。而这部分的仪式感的补足,可能是线上课程最难补齐的短板。
马特
授课教师:马特,法学院民商法学系教授
课程名称:《侵权法》
授课方式:腾讯会议直播
授课时间:周一第五节
疫情大流行,已有两年多,工作方式、教学模式都必须与时俱进,从三尺讲台转战到网络平台,是新形势下利用新媒体的新任务,对教师的新挑战。在干中学,从不熟悉到熟悉,我的体会如下:
理论联系实际,专业课即思政课
法学教育,必须回应现实,必须紧扣时事。从这个角度上讲,专业课即思政课,法学教育不仅仅是传授专业知识,必须包含职业道德与价值观。教学要有问题意识,可以说,每一个法学问题,背后都渗透了价值理念。原则上,一切具有争议、适合辩论的命题都可以纳入教学的轨道。例如,“见死不救是否违法”等理论和实践中的前沿问题都可设计为教学内容。以目前的抗疫话题为例,很多热点都可以转化为法学问题,民法典规定生命权至高无上,生命的价值位阶最高,为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暂时牺牲GDP,背后隐含着一个权利冲突的问题,以及比例原则的适用。
精制课件,精选案例,课堂与课下相结合
网课对课件要求非常高,远远超过面授教学。教师要精心设计课件,精挑细选案例。案例是法学教育最重要的素材。选择案例要注意:第一,典型性。教学案例应从错综复杂的社会生活中凝炼出具有代表性的案例,以便于学生通过案例理解原理。第二,疑难性。选择的命题应是理论难点、社会热点和学生困惑点。第三,真实性。案例尽量撷取现实生活中真实的案例。只有在鲜活的原生态案件中去探寻不确定的答案,才能有效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专业素养。教师准备好讲授的内容、讨论的问题及其背景资料,最好在课前通过微信群或Email发给学生,给学生以充分准备的机会。
有效引导,师生互动,让学生成为网络课堂的主体
线下教学,面对面,容易获得反馈。网络教学,ID在场,但真人是否在场?是否走神?是否理解?与线下教学完全不同。光靠点名是不够的,因为上课之初点完名,学生可能随时溜号,无法核查。这时候,网课必须具有更强的吸引力,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成为真正的网络课堂主体,保证其学习效果。传统的灌输式讲授,虽然在知识传播上有积极意义,但局限于理论讲解、法条注释,忽视了思辨精神的培养,从而使学生变为考试机器。网络教学,更需要让学生参与讨论,加强课堂互动,保证真人在场,注意力在场。教师要掌握教学的节奏和方向,在师生互动的基础上,敏锐地捕捉新问题,形成新的兴奋点,把课堂气氛不断引向深入。因此,三个转变,“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师生共同探索”,“以课堂为中心”转变为“课堂与课外并重”,“以教材为中心”转变为“教材和课外阅读结合”。
苏号朋
授课教师:苏号朋,法学院民商法学系教授
课程名称:《民法学》
授课方式:腾讯会议直播
授课时间:周五晚上第五节
与线下的课堂面授相比,线上教学无论在教学环境、教学技术方面,还是在互动交流、教学体验方面,都有明显不同,对所有的教师都是巨大的挑战和考验。现将本人在《民法学》教学过程中的一些做法与同事们分享,供大家参考。
做好课前准备工作,向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料
在开课之前,充分评估线上教学可能存在的困难与风险,并做出处理预案,如因外部干扰影响教学、因技术原因导致部分同学不能正常听课、如何保持与学生的沟通交流、如何顺利进行平时测验等。在第一次上课时,向同学们说明线上教学可能出现的各种非正常情况及处理方案,避免在后续上课过程中因突发事件的发生而影响教学效果。
在开课之前,尽可能全面收集、整理课程教学所需的各种资料,包括重要立法、案例、教学参考资料等,通过课程微信群提供给学生,从而使同学们获得充分的教学资料支持。
注重授课过程中的语言表达,保证教学效果
受疫情影响,同学们分布在全国各地,所处的网络环境差异甚大,几乎每次课都有学生反映有听不清楚讲课内容的情况。为了保证教学效果,本人在授课过程中适当放慢语速,以更为清晰、准确的语言表达讲授课程内容。另外,考虑到选课同学均为非法学专业的学生,对法律专业术语并不太了解,本人授课时尽量使用通俗易懂的词句,以降低学生理解上的难度,确保教学效果不受影响。
适度调整授课内容,保证教学进度
与课堂教学相比,线上教学的进度会受到一定影响,如果仍然采取与课堂教学相同的教学方式,讲授完全相同的课程内容,往往难以保证教学进度。《民法学》课程的内容丰富,本人一向的做法是坚持向学生讲授完成全部内容。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本人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内容的重要程度,适度调整授课内容,以使教学进度不受影响。
充分发挥助教作用,对学生进行课下辅导
因教学内容、教学进度等方面的要求,本人无法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进行充分的交流。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本人充分发挥助教的作用,利用课程微信群,向同学们提供各种帮助,包括提供课件中思考题的解法、解答同学们听课过程中的疑问,组织学生对真实案例进行分析、讨论,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徐海燕
授课教师:徐海燕,法学院民商法学系教授
课程名称:《担保法》
授课方式:腾讯会议直播
授课时间:周三晚六点半至八点
课程介绍:《担保法》课程的理论性和实践性都非常强。本课程综合运用案例教学法与法解释方法,介绍《民法典》中的担保制度及其司法解释的基本法理与逻辑架构,阐释保证、抵押、质押、留置和非典型担保等具体制度要义。该课程旨在培养同学综合运用担保法思维与商业思维、深度分析与公正裁判担保纠纷的思维能力,提升剖析疑难案例、开展理性辩论、实现公正裁判的专业水准。
在近三年的疫情防控中,数字化赋能的网络授课已成为教学方式的新常态。从一开始的技术小白到现在的熟练操作,从排斥到习惯,从一人尴讲到热烈互动,一路走来,颇有感慨。结合本人从事本科生《担保法》的授课工作,谈一点心得体会。
首先,适应网络教学新特点,及时更新课件。担保法律关系复杂,实践性强,涉及债权人、债务人与担保人等多方主体。为确保交易安全,物保和人保还可能同时并存。即使在物保范畴中,也存在不同形式(抵押、质押、留置)和不同顺序的担保人。因此,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播放PPT课件仅是辅助性教学手段,授课活动主要依赖老师在课堂上全方位的知识呈现。老师可随时在黑板上对担保法律关系画图示意,展现复杂多元的法律关系中各方的权利义务与责任。然而在网络教学中,传统的画图示意难以随时进行,只好将画图口述案例改编成文字形式,让同学们通过阅读量身定制的案例,分析理解复杂的担保法律关系。
其次,克服网络教学中缺乏眼神交流的短板,通过纠问方式持续增强同学专注度。在传统课堂教学中,老师只要观察到每位同学在认真听课,就无需通过大量提问倒逼同学们聚精会神,进而节省时间、增大知识传授量。而在网络教学中,由于同学们普遍使用音频模式、未打开摄像头,我很难快速通过一对一的目光交流,随时了解学生是否专心听课或是否已听懂授课内容。为确保课程实时互动交流,我把讲课内容设计成一连串小问题,通过讲授和提问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全程参与、专心听讲、踊跃发言、积极讨论。
最后,感受颇深的就是,从传统课堂教学到在线教学,变化的只是教学物理环境和技术载体,不变的是老师和学生。只要课程的信息量和启发力足够强大、能帮助学生们在掌握基本法律知识的基础上自由翱翔于理论前沿、深度把握司法实务最新动态,即使师生在授课时没有同处一个屋檐之下的有形教室,同学们依然会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因此,教师只要胸怀对学生未来前途的责任感、精心准备每一堂课,无论哪种授课方式都能赢得学生的尊重与喜爱,都能培养出德才兼备的时代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