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教故事 |(李子康)言传身教无遗力,滇山滇水总有情
李子康是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信息学院2018届毕业生,他在高中毕业就入了党,大学期间是学生支部的一名“老党员”。在支部,李子康认识了参加了研究生支教团的一位学姐,学姐的经历让从小在广东长大的李子康发现他对西部的了解太少了。对学姐的选择,李子康既是敬佩,又是羡慕,也在心里种下了前往西部支教的种子。
青年应该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青年党员更应该奋斗在脱贫攻坚第一线。2018年8月,李子康终于如愿以偿,他作为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研究生支教团云南分团团长,带队抵达了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腊县第一中学开展支教活动。
初来乍到,李子康最担心的是自己教学经验不足,害怕误人子弟。勐腊县一中师资并不充裕,李子康一行四人刚落脚,就得知自己要负责高中的教学工作,李子康被分到了高二年级英语组,从此刻起,他就成为了一名边地教师。李子康对自己人生中上的第一堂课记忆犹新,令他印象深刻的并不是自己如何把精心设计的课程带进现实,而是班里那几个26个英文字母都认不全的学生。这些学生不仅英语基础差,而且还缺乏学习动力,李子康深深知道,要想改变他们,必须先了解他们。
课堂教学
李子康利用晚自习时间,分别找这几位同学谈话。经过谈话,李子康发现,这些学生并不完全是“学渣”,甚至很多学生初中能够跻身班里的成绩中上行列。他们学习成绩的跌落,往往都有某个“诱因”,比如说父母关系不好、沉迷网游、逆反心理等,学生在面对这些问题的时候缺乏师长引导,直接的后果就是成绩下降,而成绩下降又会招致老师、家长的批评,使得学生的学习体验极差,学习动力更加不足。李子康觉得,要想重新激发这些学生的学习动力,必须“因人制宜,对症下药”。
小李是李子康班上的男同学,他是英语水平较差的学生之一,曾经的他梦想着考入一所一本高校,而今他的梦想是成为一名电竞职业选手,没有哪个父母能轻易地决定去帮孩子实现这样的梦想。在寒假与母亲的一次争吵后,小李选择了离家出走。李子康知道情况后第一时间致电小李,小李告诉李子康他跟母亲的关系非常不好,他很想离开家去北京闯荡。李子康静静听完,并没有对他说教,而是用一个小时向小李讲述他的成长故事,叛逆期怎么跟父母冷战、中学时怎样从学习中获得快乐、大学时远离家乡是什么感受……李子康告诉他:“我对你的经历感同身受,但是男生不能逃避问题,家人之间没有什么事情不能互相理解。”小李当晚回到了家,他告诉李老师:“老师,从来没有人对我说过这些话,我觉得你是第一个了解我的人。”再次见到李老师时,他对李子康说:“老师,我想像你一样,我想考大学。”
深夜备课
或许就是李子康对学生的这种耐心,让学生感觉到了读书学习也是有奔头的,英语基础差的学生开始主动背单词,主动向老师提问。此外,李子康还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获得感往往不是来自学习本身,而是学习取得的成果,比如说老师的表扬、同学的赞赏、成绩的进步。于是李子康在课堂上大胆地让学生做英文朗诵、日常对话展示等课堂活动,虽然同学们并不能十分流畅地做完展示,但李子康从不吝惜表扬,学生也因此乐于开口读英语。一个学期下来,李子康教的两个平行班,英语成绩排在年级第二、第三,英语组其他老师说:“这两个班英语科目从来没考过这么高分。”
支教老师的优势就在于跟学生的年龄差较小,教育学生更像是一种朋辈引领,老师自己就是学生们的榜样。因此不论在工作中还是生活中,李子康都用高标准要求自己,他在晚自习的时候跟学生一起学习,低着头专注地看书,学生们的嘈杂吵闹声也渐渐减小了。
参加学生课余活动,担任足球联赛裁判(右二)
跟很多支教老师一样,李子康有时也会思考用一年的时间来支教有什么意义。他觉得,自己或许没有办法改变这里的每一个学生,没有办法做什么“大事”,但教育扶贫的事业是需要一代代人接续奋斗的,总有人要接过接力棒,在李子康的这一棒,只要有一个学生能够坚定学习的信心,能够养成专心学习的习惯,这一棒就是跑好了。在西部教育扶贫的生动实践中,李子康感受到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蕴藏着的磅礴伟力,那是一个个中国青年的全心全意汇聚而成的合力,他说:“很荣幸我也在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