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石油企业杂志》 :(董秀成)中国能源替代正在持续提速
(来源:《中国石油企业杂志》 2024-11-08)
董秀成
“中国政府通过推广电、氢、氨等清洁替代能源,旨在实现更加绿色、可持续的能源发展路径。”
近期,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六部门发布了《关于大力实施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动的指导意见》,中国进一步明确了可再生能源领域长期发展目标。相较于此前有关政策,《指导意见》不再特定指向电能替代,而是要求“经济高效推进发电、供热、制气、制氢多元发展和替代”。随着全球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视,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能源消费国之一,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能源转型挑战与机遇。近年来,中国政府在能源政策上的调整与推进,预示着中国能源替代进程将显著提速,这不仅关乎国家能源安全,更是实现“双碳”目标(即碳达峰、碳中和)的关键路径。
政策支持:顶层设计引领变革
长期以来,中国能源消费结构显著依赖于煤炭、石油等传统化石能源,此类资源的应用不仅引发了严峻的环境污染问题,亦造成了大量的碳排放,对生态环境构成了不可忽视的影响。自2020年中国宣布将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碳排放峰值,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以来,一系列旨在推动能源结构优化的政策措施相继出台。从《新时代的中国能源发展》白皮书,到“十四五”规划和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的发布,中国政府均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非化石能源,提高清洁能源消费比重,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中国出台一系列顶层设计或宏观政策,为能源替代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政策保障和方向指引。
从历史上来看,中国能源消费转型策略正逐步演进,从以往侧重于电能的替代应用,迈向包含电、氢、氨在内的多元化清洁能源替代体系,目的在于应对大气污染挑战和气候变化,加速能源消费革命。从现实来看,中国政府通过推广电、氢、氨等清洁替代能源,旨在实现更加绿色、可持续的能源发展路径。
氢能,被誉为21世纪最具发展潜力的清洁能源,已在中国获得广泛重视并得以应用。在交通运输领域,氢燃料电池汽车正逐步成为新能源汽车的关键发展方向。同时,在工业生产中,氢能亦被用作替代传统化石原料的优选。此外,中国正在积极探索包括绿氨在内的其他新型能源应用。绿氨作为一种潜在的清洁能源,以其高热值、便于储存与运输等优势备受瞩目,中国在氨能的生产、储存及应用等方面已取得一系列显著成果。
清洁能源发展:加速推进
为达成更为深远的深度减碳目标,中国全面考量并促进各类清洁能源技术的互补与协同作用,同时强化技术革新与政策导向,以驱动能源消费结构的多元化与清洁化发展。中国正在推动终端能源消费模式转型,从单一依赖电能替代,迈向包含电、氢、氨在内的多元化清洁替代路径,促使关键能耗领域成为能源转型的核心驱动力。清洁能源主要通过两种途径进入消费领域:一是通过风光等新能源发电后,直接接入电力系统并配送至需求地点;二是通过非大电网配送调节的方式,将绿氢、绿氨等产品作为能源消费直接转化,以减轻新型电力系统的压力。
在清洁能源领域,中国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推进。风能、太阳能作为最具潜力的清洁能源,其装机容量在中国保持持续快速增长,风电、光伏发电总装机量稳居全球首位。中国生物质能、地热能等新型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也处于积极发展和和扩大阶段。核电作为低碳能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安全高效发展同样受到重视,中国核准的一批新建核电项目正在稳步推进中。由于电锅炉、港口岸电、电动汽车等电能替代技术的不断成熟,加之相关政策的有力引导,过去十年间,电能在中国终端能源消费中的占比实现了显著提升。截止2023年,中国电能占终端能源消费比重已达到28%,与十年前相比,增幅达6.7个百分点。
能源效率提升:创新驱动
在提高能源使用效率方面,中国正通过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推动传统行业向绿色低碳转型。在钢铁、水泥等高耗能行业,中国推广使用高效节能技术及设备,实施能效“领跑者”制度。在交通领域,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蓬勃发展,不仅促进了电池、电机等关键技术的自主创新,也带动了充电基础设施的广泛布局。在智能电网、储能技术领域,中国正在持续创新和发展,为可再生能源的高效利用提供了有力支撑。综上所述,中国能源替代的提速不仅是国内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必然要求,也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责任担当。随着政策支持的持续加强、清洁能源技术的不断创新以及国际合作的深入拓展,中国正稳步迈向一个更加绿色、低碳、可持续的能源未来。尽管中国上述能源替代进程虽充满挑战,但无疑将为全球能源转型和应对气候变化贡献重要力量。
附: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