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远程教育杂志社:(熊璋)重塑以人为中心的教育体系
(来源:中国远程教育杂志社 2024-10-10)
在人工智能时代,教育的重要性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突出。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个体适应未来社会、服务社会并推动社会进步的关键。
文/《在线学习》 主笔 何曼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信息学院院长、教授熊璋
教育,作为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始终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性问题而展开。跳出教育本身看教育,我们不难发现,教育强国战略的实施,不仅是国家发展的内在需求,更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教育要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但培养方式须与时俱进。”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信息学院院长、教授熊璋在与本刊对话时表示,数字教育、科学教育的强化,旨在提升全民数字素养,确保人才质量与市场需求、技术目标相契合。“与此同时,我们还应看到,教育不仅仅是培养少数精英,更重要的是提升整个社会的教育水平,形成人才辈出的生动局面。”
人工智能时代,教育的重要性更加突出
在线学习:数字化转型不仅是技术的更新,更是教育模式的革新。请问您如何看待数字技术在教育领域的深入融合与创新应用?
熊璋: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对教育的影响经历了最初的“数字化”阶段,到“赋能”阶段,而今已迈向了“重塑”的新阶段。全球教育领域都将因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兴起而经历变革,中国的教育体系更是如此。其中理念上最为显著的变化在于人才观和成才观的更新。传统应试教育的优势,在人工智能普及的背景下将逐渐失去市场,因为死记硬背的知识不再是生存与发展的关键。
未来的教育目标必须回归到提升人的综合素养与核心能力上来。这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即能够明辨是非,拥有正确的道德判断;二是培养必备的品格,尤其是在信息社会背景下,需要具备适应网络、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品格特质;三是发展关键能力,包括适应性、胜任力和创新力。其中,适应性指的是能够快速适应社会的变化与数据的不断更新;胜任力则要求个体不仅能与社会发展同步,还能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而创新力则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是推动中国走在世界前列的关键。
这种对教育的重塑并非仅仅局限于教育模式的变化,而是一个深层次、全方位的变革过程。全球教育界普遍认为,在人工智能时代,教育的重要性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突出。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个体适应未来社会、服务社会并推动社会进步的关键。因此,教育的数字化和创新应用,对于培养下一代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人才至关重要。
未来教育的发展急需跨学科合作
在线学习:在推进人工智能与教育深度融合的过程中,面临的主要挑战有哪些?在这样的背景下,传统教育模式中最需要被保留和创新的点分别是什么?
熊璋:近期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对新时代新征程加快建设教育强国作出动员部署,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建设教育强国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在探讨应如何实施教育、设定何种教育目标以及采取何种手段达成这些目标时,我们需要超越微观层面的课程计划与教学方法,立足宏观层面的战略规划来探讨和设定。
我们正处于一个人工智能技术、大数据深刻影响各行各业的新阶段,教育行业也不例外。教育的发展方向应该从三个维度来考虑:首先是国家战略对教育的要求,即教育如何满足国家战略,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其次是从意识的层面来审视教育,考虑在长远的未来如何评价今天的教育;第三是从学生的价值角度出发,思考学生和家长对教育的期望和需求。国家战略、未来展望与学生需求的紧密结合,将为我们指明教育发展的明确路径。
而传统教育模式中既有值得保留的精华,也有亟待创新之处。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的崛起,既是对教育的冲击,也是推动其变革的契机。一方面,我们应积极应对技术冲击,不断适应并利用新技术优化教育过程;另一方面,我们更应主动思考、预见并引领未来教育的发展趋势,走在人工智能与教育融合的前沿。
然而,当前教育领域对于未来教育战略的研究尚显不足,更多地是被动接受技术的影响,缺乏对教育未来发展趋势的前沿思考。因此,未来教育的发展急需跨学科合作,特别是人工智能专家与教育专家的深度合作,共同探索并推动教育在新技术影响下创新发展。
加强数字人才培养是教育的担当
在线学习:《加快数字人才培育支撑数字经济发展行动方案(2024—2026年)》强调了数字人才的重要性。您对数字人才培养有哪些见解?高校应如何调整人才培养策略以适应这一需求变化?
熊璋:在当前数字化转型的汹涌浪潮中,数字人才的培养已成为驱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要素。这一进程要求我们将数字人才精准划分为三个层次,以应对日益增长的数字经济需求。
第一层次是专业研发人才,他们是数字技术的创新源泉,深耕大数据、计算机科学、人工智能等前沿领域,致力于开发前沿的数字技术产品与解决方案,如操作系统、应用系统及各类智能应用,是推动数字经济蓬勃发展的核心力量。他们的工作不仅限于技术的突破,更在于将这些先进技术广泛应用于教育、商业、交通、医疗、安全及环境保护等多元领域,促进社会各领域的深刻变革。
第二层次是应用型专业人才,他们扮演着桥梁角色,将高精尖的数字技术转化为各行业的实际生产力。这些人才具备将复杂技术概念转化为易于理解和实施的行业解决方案的能力,推动传统行业与数字技术的深度融合,加速行业的数字化转型进程。
第三层次则是广大民众,作为数字技术的最终用户,其数字素养的提升同样至关重要。他们虽不直接参与技术研发,但需要掌握基础数字技能,以便在日常生活中高效利用数字技术解决问题,享受数字化带来的便利。
为实现这一目标,数字人才的培养须遵循分类施策、精准培养的原则。教育体系须紧跟时代步伐,调整优化课程设置,强化跨学科教育,确保学生掌握适应数字经济时代的综合能力。同时,实施实战性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鼓励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相结合,通过参与实际项目,提升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此外,卓越工程师制度的实施,旨在培养既懂理论又懂实践的复合型人才,满足社会对高质量工程技术人才的迫切需求。
跨学科教育、实战性创新人才培养和卓越工程师制度的推广,共同构成了国家应对数字经济挑战、培养高水平数字人才的关键路径。这一趋势在高考志愿填报中得以体现,进一步印证了社会对数字经济相关专业的高度认可与期待。
展望未来,教育应肩负起培养高水平复合型人才的使命,通过转变教育模式,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新能力及实践能力。这一转变将深刻影响今后数字人才的培养质量,并为社会输送更多能够灵活运用知识、勇于创新实践的优秀数字人才,共同推动数字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重塑以人为中心的教育体系
在线学习:您期待看到哪些政策与制度层面的调整或创新,以更有效地支持教育数字化转型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广泛应用。还有哪些具体的建议或策略可以促进这一进程?
熊璋:在推动教育数字化转型和人工智能基础应用的过程中,政策和制度层面的调整与创新至关重要。当前社会对于“人才”的定义已超越传统范畴,不再局限于单一技能,而是更加注重综合素质与实践能力。这样的成才观则强调教育应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以培养适应未来社会需求的人才。
目前,我国正致力于扭转教育功利化倾向,强调科学教育的重要性,旨在引导学生从传统的应试教育中解脱出来,关注全面发展。中国教育的目标应着眼于提升全民素质,促进教育公平与资源配置的均衡。这需要我们从政策层面进行深思熟虑的调整和创新。例如,2023年教育部等十八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意见》,正是对这一需求的回应。政策制定者需要认识到,教育的公平性和资源配置的均衡性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应更加注重推动青少年全面发展,摒弃以往过分强调考试分数、文章质量的旧有观念,转而重塑以人为中心的教育体系,推动中国教育发生根本性变革。
未来的教育应当是一个结合了个性化和多元化的教育体系,它能够满足每个学生的独特需求,同时与人工智能技术相结合,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灵活和有效的学习体验。这样的教育体系将有助于培养出更加全面、有创造力和适应未来的人才。因此,我认为政策层面可能需要采取的措施包括四个方面:一是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教育评价体系,减少对单一考试成绩的依赖,增加对学生综合素质、创新能力及社会实践能力的评价;二是加大对科学教育的投入,提升科学教育的质量和普及率,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三是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确保城乡、区域间教育资源的均衡分配,缩小教育差距;四是推动教育数字化转型,利用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提升教学效率和质量,为学生提供更加个性化、多样化的学习体验。
人工智能教育要有走在全球前列的自信
在线学习:您曾预判,未来全球的资金将大量投入到人工智能领域。我国又该如何做好人工智能,使其更好地赋能教育?
熊璋:人工智能的迅猛发展,以ChatGPT 3.5为里程碑,已在全球范围内激发了前所未有的创新热潮,不仅限于国家间,更深入到企业层面。这股热潮让从业者信心倍增,促使巨额投资涌入人工智能领域,加快了技术的迭代速度,要求从业者必须快速学习,紧跟前沿。
一方面,在数据、模型、算力这三大传统要素之外,中国凭借丰富的应用场景和庞大的数据资源,以及民众对新技术的积极接纳态度,展现出独特优势。尤其是中国在教育等应用场景上已实现领跑,比如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的普及,中国已走在世界前列。另一方面,开源文化的盛行,为我国人工智能的发展提供了宝贵机遇。尽管近期OpenAI对中国开放有所限制,但开源策略降低了技术门槛,使得中国能够迅速跟进并创新。应鼓励所有教育工作者及研究人员积极拥抱开源平台,将实际需求融入其中,推动个性化创新。
值得注意的是,教育领域对人工智能的认知与应用尚存鸿沟。随着全球对人工智能赋能教育的重视日益加深,中国更需加强教育数字化建设,不仅是流程的数字化,更是要实现教育的深度创新与个性化发展。
此外,数字化教育应聚焦于交互性、针对性、时代性、多元性及求真性,从教育的具体痛点出发,利用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快速试错与迭代,提升教学质量与效率。同时,构建数字孪生球探体育比分,实现人工智能的全面赋能,强化科学教育与素质教育,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与技能。
我们必须打破传统束缚,勇于创新。中国教育要开拓创新,不应局限于模仿西方,而应基于自身国情与未来需求,探索出适合中国学生的教育模式。我们要尝试从跟随、学习、同步到引领全世界教育的发展。中国要有这样的教育自信。
总之,人工智能正以前所未有的力量重塑教育格局。中国作为教育大国,应抓住这一历史机遇,以战略引领、人民满意、创新突破为指引,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这不仅是对教育本身的革新与重塑,更是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的深远贡献。
附原文链接:
https://mp.weixin.qq.com/s/AuHRjdBv_U23jrOQ-WdS1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