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日报》(卢福永)立足需求谋划商用车转型升级
(来源:《经济日报》 2023-11-07)
卢福永
今年以来,我国商用车市场有所回暖,发展势头良好。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最新数据显示,今年1月份至9月份,商用车产销分别完成290.7万辆和293.9万辆,同比分别增长19.8%和18.3%。
当前,我国商用车产业进入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重点要解决产品和市场相关问题。商用车形成需求的基础是国内大市场,同时我国商用车已具有一定的国际市场份额。从细分市场来看,商用车的主力车型是货车,客车细分市场虽然有较高的增长率,但总体市场份额较小。商用车企业众多,我国具备商用车整车生产资质的企业有90多家,专用车公告内企业达2000余家,但大品牌大企业相对缺乏,同质化竞争激烈,价格战不断,长久看不利于行业优质发展。
绿色发展也对我国商用车产业提出了新要求。原因在于交通行业是节能减排的重点领域,其中,商用车保有量占整体汽车保有量的11%左右,碳排放量占比却高达近60%,商用车的绿色转型需求故而变得比较迫切。基于此,推进商用车产业的顺利转型升级,应多渠道、多主体协同开展相应举措。
坚持绿色、智能的产业转型发展。商用车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趋势是转型升级的核心。新能源商用车须从纯电动、混合动力、燃料电池等多条技术路径发展,实现多能源共同发展格局,优化目前以纯电动为主的单一路线。在商用车细分市场,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参差不齐,大、中客车的新能源渗透率远超其他品类,轻、微卡的渗透率相对一般,而中、重卡的新能源渗透率较低,尚处于起步阶段。因此,绿色发展要有侧重点,对发展滞后的细分市场要有所倾斜。
规范国内市场环境,积极开拓国际市场。规范国内商用车供给市场,改善供给结构,合理推进兼并重组,打造国际化大品牌。商用车出口要充分利用高水平自贸协定,比如,RCEP区域是全球第二大商用车市场,我国作为RCEP成员国应充分利用优惠规则提升商用车出口水平。加快走出去步伐,探索建立商用车国际产能联盟,在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和自贸协定伙伴国率先进行海外产业布局,推动商用车国际化和本地化融合发展,从而降低成本、规避贸易壁垒、提高品牌影响力。要利用自贸试验区开展商用车产业链贸易制度创新,比如借鉴浙江、北京自贸试验区的相关经验并复制推广。
支持基础和核心技术创新,推进融合创新。商用车产业的竞争不仅是整车市场的比拼,关键零部件、电池、传感器、大算力芯片、操作系统、智能驾驶系统等也是提高产业链竞争力的必要支撑。目前,我国新能源商用车的生产主体主要包括传统车企、造车新势力和跨界乘用车企业,新型商用车的生产已呈现出多元化趋势。融合创新还需有更多的跨界企业、科研机构、高校协同参与,有条件的产区应试点引进相关的国际先进实体研究机构,开展国际合作。
提高基础设施水平和政策支持效率。商用车电动化可以选择充电和换电技术路线,但目前的充电、换电基础设施建设还有很大发展空间。智能化发展需要更大的基础设施投入和政策保障。相关的产业政策应更具指向性,对商用车科技创新和人才保障等方面重点支持,放开新能源商用车路权,稳妥支持智能商用车扩大试点范围,释放政策效能。
(作者系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家(北京)对外开放研究院副教授、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附: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