球探体育比分

当前位置: 首页 > 球探体育比分 > 正文

球探体育比分

《人民周刊》:(刘江宁 陈贞吉)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政课核心价值观创新传播方式研究

发布时间: 2021年03月31日 编辑:

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政课核心价值观创新传播方式研究

(来源:《人民周刊》2021-03-29)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随着中国5G移动通信技术时代的来临,未来的互联网价值传播空间必定是一个基于大数据、物联网的智能化、国际化、多元化的新媒体时代,也预示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必然要进入一个传播方式变革的全新时代。

高校思政课是对青年大学生进行价值观传播的重要阵地,必须及早进行高校思政课核心价值观传播方式的深入研究。目前国内高校在思政课教学中对新媒体传播方式的研究还不够系统、全面,对新媒体时代信息的传播特点、传播规律、反馈机制不够系统,系统性的传播方式变革与创新迫在眉睫。

一、高校思政课传播方式现状

1. 传统教学方式与“新媒体”传播方式脱节。传统教学主要方式是“口讲书写”、PPT等,知识点鲜少与社会热点结合,教具缺乏。在形式上比较单一,一般只有图片、文字;而新媒体可以集音频、视频、动画等多媒体于一体,增加娱乐性和时代感,化抽象为具体;新媒体教学平台提供的信息比较碎片化,往往忽视理论、经典的深入研究,可以用新媒体平台做引入性工具,引导学生进入更深层次的学习和科研。

2. 传播主体综合素养亟须提高,课堂效果评估机制缺乏。传播学是一门交叉学科,在新媒体时代尤其明显,它涉及信息论、新闻学、政治学、心理学、系统论、控制论等多个人文、理工学科的相互渗透。同时,它也为包括价值观教育在内的理论创新和技术创新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虽然高校思政课教师综合素质都比较高,但他们一般是以文科知识背景为主,对新媒体技术的理论和应用技能水平还有待提高。目前新媒体传播在思政课领域的挑战主要表现为:认知片面、形式单一、内容良莠不齐。

3. 教学缺乏新媒体辅助,舆论导向功能陷于被动。“在新媒体时代,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特别是如何在高校思政课上发现新问题、运用新手段、研判新形势,向知识青年传播核心价值观,帮助他们扣好人生第一颗扣子”,便摆在了重要而紧迫的位置。

二、高校思政课核心价值观传播方式主要问题辨析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是指国际格局在变、现代化的模式在变、世界生产力的布局在变、人类面临的问题在变,这是对我国治理能力的巨大考验,也可以说是一场舆论战和思想战。多角度重新审视全球范围内的意识形态特别是核心价值观的国际话语权,重新解构以主权国家为单位的价值观体系,以价值观研究为横切面来抵御各种文化侵略,掌握全球价值观治理主动权,理论和现实意义都将会更为重要。

1. 思政课话语权的扁平化导致舆论空间鱼龙混杂。传统高校思政课多以教师教授、学生聆听的方式线下进行,教师具有绝对的话语权威和内容生产的主导地位。学生的思想和舆论导向都相对容易引导和控制。而“扁平化结构”剔除了传统思政教育中层次重叠、传播效率低下的弊病,教师和学生的身份变得平等,学生更容易从多样的新媒体平台获得海量的知识、信息。在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政课上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已经越来越多地表现为由信息内容的主导权转移为对信息的选择性引导和价值观判断。以前我们思政课强调“内容为王”,现在应该更多地从知识原创性和价值观阐释间平衡的高度面对这个问题。

“Z时代”的大学生思想活跃,是新媒体时代的原住民。思政课教师在面临传统话语权削弱的背景下,应该积极拥抱“新媒体”,利用其交互性强、教学反馈迅速的特点,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以深度的理论阐释吸引人,鲜活的网络故事说服人,用“新媒体”本身的优势来引导大学生获得独立的思辨能力、选择能力和分辨是非的能力。

2. 各种利益集团利用新媒体散播错误社会思潮。随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的推进,各种蕴含不同价值观基础的社会思潮也相继出现,这与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和社会转型期的阶段性特征密不可分。社会思潮研究是高校思政课的重要内容,需要以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去识别、批判各种错误思潮。错误社会思潮危害极大,它常常潜伏在微博、微信、手机客户端,特别是经过社交媒体网站循环往复的“二次传播”或“多次传播”后,会给大学生造成恶劣影响。思政课教师应该以马克思主义的原理和方法论,实事求是,对社会热点进行及时深入地分析,回应思想之迷茫,使大学生补足精神之“钙”。

 3. 缺乏主动适应和掌握新媒体传播技术的能力。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政课核心价值观的传播方式面临着诸多挑战和机遇,必须要在教学内容之外对“新媒体”这一教学方式做全方位探析,利用新兴技术这把“双刃剑”与互联网原住民“Z一代”“千禧一代”对话。新媒体传播有开放性、全时性、交互性、传播快、智能化等特点,表现出来的舆论效果是“裂变式”的。

4. “后真相时代”需要价值澄清。“后真相时代”实际上是把真相后置,利用社会矛盾产生的“情感认同”把事实真相做了情绪化处理。这种做法与新闻学“事实第一”的要求完全不符,需要加强其价值哲学的反思和批判。我国传播学最初主要从西方国家引进,学科指导思想和学科体系都大量借鉴了西方的学术思想,西方传播学大量受到实证主义和行为主义的影响,着重于对传播对象心理现象和单纯传播过程的分析。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来看,这些传播理论不免有很多局限。我们有必要面向未来的智能化时代,着眼于问题,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作为指导,及时探析新媒体课堂传播方式的理论与技术,掌握现代传播技术的特点和规律。

三、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政课核心价值观创新传播方式的实现路径

探索“以学生为中心”的新媒体教学范式,才能真正地促进价值观教育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实现核心价值观的价值传播功能。否则,高校价值观教育将会出现传播主体模糊、传播方式落后、教学内容单一、缺少信息反馈等形式化的情况。

1. 创新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政课传播方式理念。新媒体教学将会成为高校思政课的主要阵地,必须更新教学传播理念,通过多种形态、多种渠道的新媒体传播手段,覆盖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场景,实时回应学生思想需求。在虚拟空间摆脱和超越各种外在约束和内在制约,充分释放思政课的力量源泉,以全新的、充满互联网乐趣的姿态呈现在高校课堂。要主动将课堂内容嵌入各种新媒体平台、APP,及时注册官方账号,如抖音、快手账号、微信公众号、微博账号等,布局新媒体时代思政课矩阵,密切联系大学生,才能实现核心价值观的引领,占领大学生青年群体的舆论高地,把握意识形态重要阵地。

2. 明确传播主体,强化舆论监管。传统的一元主导、相对封闭的价值观教育体系,正在向多元的、开放的价值观环境转变,高校思政课需要借助“新媒体”,占据虚拟网络空间和现实空间的舆论主阵地,把握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导权,积极运用新兴的媒体方式,在线上集合各地思政课专家,打造“大思政”平台,集思广益,提升高校思政课的教育质量。还要从大学生长远发展以及终身教育的角度出发,“授人以渔”。

 3. 定位传播受众,实现个性化“精准传播”。大数据技术为校园内全员参与提供了良好基础,同时也可以借助数据分析软件对大学生传播受众的相关性特征和传播规律进行区分、定位,从而实现学生群体的定位和“精准传播”,提高受众的主体性地位和参与积极性,形成分众化、定位强的教学方案、教学精品,实现价值观传播向纵深化、个性化发展。高校思政课也可以借鉴商业网站“算法营销”的推送方式,根据大学生的专业特长、地域分布、兴趣爱好、价值取向、职业目标,对同一“趣缘群体”实行价值定位,以特定的价值载体、传播方式、审美标准做有针对性的价值观教育。

利用新媒体技术提供全新的教学条件,开展立体式、混合化教学,实现由现实教学到虚拟空间的教学,积极搭建虚拟仿真教学平台,加快高校思政课新媒体教学网站建设,打造出数字化模拟实验教学中心、VR/AR体验课堂等,推进思政课教学走向纵深的新媒体空间。开展微课堂、微党课、微团课实现课堂形态的多元化。用“体验”式教学优化“说教”式教学,搭建起与学生情感上的心理连接。

4. 探索新媒体教学传播渠道,重视教学效果评估。需要提高思政课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根据经济形势的变化优化思政课供给内容,根据不同院校种类、不同发展地区大学生的身心特点,精准施教、个性化教学。新媒体教学平台可以改变传播手段,借助图标、视频、Vlog、H5等新鲜符号推进教学改革,引导正面舆论。

必须整合各种媒体资源,在多元化的思想交锋背景下,实现显性思政和隐性思政、线上与线下、理论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党政齐抓共管,教学、管理、服务于一体的“大思政”格局。

5. 整合融媒体资源,提升传播效果。要搭建融媒体平台,建设“中央厨房”式的思政体系。学会运用多种媒体方式,改善传播方式的多样化与协作化,学会综合运用多媒体的合力作用,拓展传播场域,提升传播效果。大数据时代已来临,应该充分收集、利用大学生舆情相关大数据,精准施教、主动设置网络议题,有意识选择、主导议题讨论,引领价值观塑造。加快新媒体在价值观教育中的排兵布阵,构建新媒体传播格局。引入可视化、可触摸、可沉浸式体验的VR/AR等仿真设备,通过线上仿真场景营造身临其境之感,比如线上立体式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革命老区状况、红色博物馆等,可以避免传统抽象、空洞的说教和文字描述,身临其境地培养学生的主体性、自主性,适应在未来智能化社会中明辨是非、坚定理想的能力。

要从传统的权威媒体传播方式下“独白式”的说教,转向主客体间的积极“对话式”互动传播。丰富双向对话的形式,消弭主客体间的隔阂,拉近教师与学生的距离,使信息、立场、观点充分交融碰撞,产生思想火花,贴近社会生活,增进双方理解,形成情感共鸣。要掌握新媒体的发展趋势,推陈出新,把握新媒体的传播特性,及时总结经验教训。加快网络立法,加强网络综合治理,注意数字全球化带来的网络安全问题,积极推进新媒体意识形态阵地建设,营造清新的价值观教育环境。

6. 争取国际话语权,推动全球价值观治理创新。新媒体时代的开放性、虚拟化、全球化都不同于传统媒体,随着国内移动互联网设备的普及,计算机从大型主机变为便携式个人电脑,互联网空间已经成为人类活动的新空间。传播领域曾经的技术集权逐渐让位于大众分权,海量的信息、庞杂的信息源已经大大超过了一定范围内的意识形态传播范式。一个社会问题可能在全球范围内成为热点,必须注意数字社会治理体系的完善,国内国外全盘化治理,使高校思政教育、价值观教育助力提升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新领域包括思政课程内容大刀阔斧的改革与不断推进的改革开放相结合,还包括思政课载体的开拓,硬件设施上紧跟全球科技进步的潮流,软件设施上积极主动利用各种应用软件、短视频、微博、微信等,主动融入“00后”互联网原住民。互联网中信息霸权造成的国际话语垄断将长期存在,应当注意防止西方国家关于“普世价值”的蓄意误导。

创新传播内容,要结合大数据分析,根据“算法”精准教学。根据大学生网上点击、浏览、停留、搜索等信息,整合海量信息,细分成若干学生子群体,制定不同的教学方案。改善传播内容缺乏新意的局面,挖掘、阐释其内涵、外延、表现形式。除了传统的大屏幕滚动播放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外,还要用鲜活的故事去讲解、呈现,避免千篇一律的形式化宣传。必须利用新媒体技术实现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话语体系建构,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认同,实现核心价值观信息的创新传播和核心价值观体系的有效运行。

(作者: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副教授  刘江宁,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硕士研究生  陈贞吉)

附原文链接:

http://www.peopleweekly.cn/html/2021/renminzhiku_0329/65430.html 

更多资讯请关注球探体育比分官方微信、微博

投稿邮箱:news@uibe.edu.cn读者意见反馈:xcb@uibe.edu.cn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党委宣传部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5-2021 UIBE All rights reserved.
校内备案号:外经贸网备31418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