球探体育比分

60周年校庆

[宣传] 中国经济网等:2011年《低碳经济报告》发布


发布时间:2011-03-28    浏览次数: 次   编辑: 晓风

2011年《低碳经济报告》发布

(2011年03月23 14:55)

中国经济网北京323讯(记者陈郁)据中国经济网记者了解,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低碳经济研究所、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日本名古屋大学经济学院亚洲核心项目、美国能源基金会中国可持续发展项目昨天联合在北京发布《中国低碳经济发展报告(2011)》。这是中国第一本以低碳经济为主题的系列研究报告,它汇集了罗马俱乐部核心成员,IPCC工作组成员,碳排放理论的先驱者,政府气候变化问题顾问,日本低碳社会计划设计人,以及中国国情与环境专家等著名学者、政府官员和有识之士,探讨世界金融危机后国际经济的现状,比较各国发展低碳经济的经验和政策,总结 COP15以来各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新动向,为研究人员、政府决策人员和一般读者提供政策建议和参考资料。

十二五的绿色发展将大大推进中国的节能减排与环境改善

《低碳经济报告》指出,中国的GDP总量已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如果中国继续保持高速增长,可能会大大快于国际机构预测,在2020年以前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但与此同时,二氧化碳排放也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

报告作者胡鞍钢教授指出,中国作为全球化最大的受益者,必须负起全球性的责任,承诺减排目标。中国的十二五计划将把绿色发展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原则,这将大大推进中国的节能减排与环境改善,为实现中国的对外承诺提供保障。

报告的作者,曾任澳大利亚驻华大使的郜若素指出:在气候变化问题上中国面临的危机远比发达国家曾经遭遇过的危机更为严重。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节能减排上已经做了很大努力,但国际社会不为所知。中国应当把国内政策融入到国际承诺中去。中国的减排努力将会完全改变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结果。

报告的主编名古屋大学教授薛进军指出,中国是一个经济发展迅猛的发展中经济体,但同时,中国的人均收入还处在中等偏下水平,因此高速增长仍将持续,城市化率还会进一步提高,经济结构转型至少还需10年以上。这种国内的庞大需求对能源和环境的压力不断增大,逐渐形成制约经济持续发展的瓶颈。因此,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节能减排,不只是来自国际的压力,而主要是出于中国未来发展的需要。他建议,中国在积极自主减排的同时,应积极宣传介绍中国应付气候变化的成果,并适当向发展中国家提供一些碳资金援助和比较实用的节能减排技术,主办一些联合国气候变化国际会议,形成有中国域名的国际协议,举办世界性的节能减排博览会,以扩大中国的影响、提高国际社会对中国减排的认可度。
环保部副部长李干杰在报告序言里提出,要探索适合各国国情的低碳发展道路。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发展低碳经济上态度积极,有些方面已走在世界前列,但总体而言还处于起步阶段,因而需要学习其他国家发展低碳经济的经验,从而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低碳发展道路,在创造中国奇迹的同时,创造一个低碳发展的中国模式。

中国人均收入距离碳排放拐点还有3倍差距

报告指出,从经验统计分析来看,碳排放与经济增长是一种倒U形的关系,即高速增长必然带来高碳排放,而随着经济增长速度放慢,碳排放会逐步下降。碳排放从递增到递减的转折点即碳排放的拐点,发展中国家是人均收入到达24517美元,发达国家的转折点是31235美元。目前中国的人均收入按美元计算是4000美元,按购买力平价计算是7000美元,距一般国际转折点还有3倍以上的差距。因此,发展经济、脱贫、提高国民的人均收入仍是中国的头等大事。与此同时,由于中国经济对国际经济特别是国际贸易的影响也越来越大,特别是全球经济危机的发生使得中国在国际社会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保持适度的增长,不仅对中国重要,也是中国对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贡献。

报告指出,20世纪60年代日本实现了高速增长,但也造成了严重的环境问题和公害,1970年后日本制定了一系列法律和政策严格规范企业的污染排放,1973年的石油危机迫使日本实行节能措施和发明节能产品,这使得日本从一个高耗能的经济体成为一个节能减排的模范经济体。但是这一成就的背后是20世纪70年代以后日本经济的低速增长和90年代以后的产业空洞化、经济的超低增长或负增长。

报告认为,中国目前面临日本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处境,如果过分强调减排而使经济增长急刹车,可能会重蹈日本的覆辙,甚至比日本更严重,因为日本的环境改善发生在人均收入达到11000美元的1970年以后,而经济增长减速发生在人均收入达到16000美元的1985年以后。因此,中国应当保持清醒的头脑,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坚持节能减排的原则。

报告建议设定减排与GDP增长挂钩指标,实施减排总量控制。报告指出,中国有约束性很强的经济增长指标如GDP增长率、就业率、工业化率和城市化等,这些硬性指标强化了各部门和地方政府的经济发展意识,促进了经济高速发展,但也产生了为完成指标而不惜高耗能高碳排放、牺牲环境保持增长的严重问题。报告建议放松对GDP指标的硬性要求,加强对节能减排和环保指标的要求,提出一个指导性的GDP指标,并设定相应的节能减排和环保指标与其挂钩,作为综合考核干部政绩的主要内容。

在如何实现节能减排问题上,报告认为,实施减排的总量控制是最有效的办法。因此,报告建议中国在十二五规划和各个部门以及地方的发展规划中,明确制定节能减排总量指标,实施总量控制,以确保有节能减排效果、有高质量生活环境的适度增长。但是,由于各地区经济发展的水平不同,各产业、各部门的能源使用状况和减排强度有很大差别,不能采取一刀切的方法,而应依据各地区经济发展状况、行业产业排放情况,采取不同的、分级别和等级的排放分解指标。

中国四大能源密集出口部门每年最多需支付76.75亿美元

报告指出,中国面临巨大的减排压力。哥本哈根会议以来,美、法、英、日等发达国家提出对进口产品征收碳关税。这对于世界出口第一大国的中国来说影响极大,如果实施的话,中国将要为所排放的二氧化碳支付巨大的成本。

报告指出,目前发达国家普遍主张的迫使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自愿进行碳减排的有效政策手段之一为碳关税,即对中国等没有在国内征收碳税或能源税、存在实质性能源补贴国家的出口商品根据其碳排放强度征收一定程度的关税,倒逼中国为所排放的二氧化碳支付治理成本。

报告指出,中国出口产品是否会被征收碳关税,取决于三个方面的先决条件:中国是否有大量的能源密集型产品出口到征收碳税或能源消费税的国家;中国是否对这些产品提供了政府补贴从而使其具有相对国外产品而言的能源成本优势;中国是否有可能采用但没有采用相应的限制政策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中国本世纪以来,钢铁、水泥等能源密集型产品出口总量大幅度增加,2008年中国的钢铁出口已占世界总量的12.1%。中国高耗能产品出口大量增加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本世纪以来国际能源价格大幅度上涨,而国内由于价格管制和能源补贴的存在,使能源成本相比国外保持明显优势,从而助推了高耗能产品的大量出口。国际比较表明中国在这些高耗能产业的能源效率要明显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这一方面说明如果按照实际消耗能源所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来计算,中国出口的产品每单位所要被征收的碳税将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就碳税成本而言,中国的产品不仅不存在比较优势,还存在比较劣势。

因此,如果按照美国方案,中国四大能源密集型出口部门每年最多需要支付22.53亿美元;如果按照欧洲方案,则最多需要支付76.75亿美元。不同部门碳税额度占出口总额的比重差异较大,非金属矿物制造业、有色金属行业所受到的影响会比较大,在高碳税情景下,碳税最高可达出口总额的32.8%(非金属制品业,如水泥、平板玻璃),行业总的碳税成本可达总的主营业务成本的13.4%。这对中国出口企业而言确实较难承受。在中等碳税情景下,碳税总额最高可达出口总额的10%,而在低碳税情景下,碳税总额占出口总额的3%—7%。我国有色金属2007年的毛利率为12.1%,所以即使是中等碳税情景,利润率被压缩的比例仍然很高,只有在低碳税情景下才基本可以接受,如果是高碳税情景,那么出口企业根本无利可图。

中国未来十年将经历能源需求和碳排放快速增长阶段

报告以十二五”—2020年为低碳发展的第一个阶段。报告指出,该阶段是中国工业化、城市化加速发展,居民消费结构升级换代阶段,主要特征是能源需求总量快速增长,单位GDP能耗持续下降,可再生能源发展速度快但规模小。该时期的发展目标是:稳步推进城市化,人口保持合理规模;不断优化调整经济结构,近中期以产业、行业结构调整为主;是切实走新型工业化的发展道路,高耗能产品产量保持平稳增长;推动构建节能型的能源生产体系,主要高耗能产业和主要能源设备的能效水平总体上在2020年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建立节能型交通服务体系,大力发展城市公交、轨道交通体系,强化建筑物部门的节能减排,控制建筑物面积过快增长;能源供应结构有所优化,可再生能源、一次能源发展初具成效,煤炭的清洁高效开发利用成为研发重点。

报告以2020—2035年为低碳发展的第二个时期,认为该阶段是中国开始进入工业化后期,高度依赖煤炭的能源供求格局显著改变,理想情况下,中国的化石燃料需求可在此阶段末期达到高峰,如果CCS技术得到大规模商业运用,可实现碳排放与经济发展的脱钩。

报告指出,该时期的发展目标是:实现经济发展方式和产业结构的根本转变;在2030年左右力争使第三产业比重超过第二产业,高加工度和高新技术产业在工业中的比重比目前水平明显提高;建成覆盖全国的高效节能交通运输网络;节约型的消费理念和模式得到社会认同;能源储备体系基本形成;能源市场化改革基本完成,市场配置资源作用大大加强。

报告以2036—2050年为中国低碳发展的远期阶段指出,在此阶段,服务业成为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可持续发展能力日渐增强。核能、可再生能源对传统化石能源的替代效果更加突出,CCS技术在发电行业和高耗能工业逐渐普及,最理想情况下,随着二氧化碳捕获和储存技术大规模应用,本世纪中叶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可下降至目前水平。

报告指出,要实现预期的发展前景,一是建成中国的低碳能源发展体系。二是重点推动可再生能源技术的规模化和商业化。三是水电、核电、风电、太阳能发电的装机容量达到亿千瓦的规模级。四是有利于节能减排、可持续发展的财税政策基本得到实施。五是形成了系统的能源国际合作框架。六是形成完善的能源基础设施体系和促进节能减排的市场体系。

中国发展低碳经济面临四重压力

报告的作者赵忠秀指出,中国面临的压力首先表现为能源结构矛盾突出。在中国的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所占的比重超过70%,煤炭的采收和利用总效率只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一半左右,碳排放强度大,这既表明中国节能减排的空间很大,也显示目前清洁煤技术应用水平落后,需要通过加快技术研发、加大国际技术合作力度来实现化石能源的清洁化。如果中国煤炭的利用总效率能够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则通过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就可以实现减排目标的一半,从而大大降低能源禀赋的碳排放刚性。

报告指出,中国面临的第二个压力是产业集中度不高,中小型制造业企业所占比重大,能源效率低,节能减排能力不足。中国大部分制造业的市场准入门槛低,企业技术装备水平低,碳排放强度大,存在着大量的落后产能。

报告还指出,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第三个压力来自中国的对外贸易结构。中国有世界工厂之称,为世界其他国家制造了大量的工业品,其中隐含的碳排放占到了中国碳排放总量的1/41/3。在现有的世界价值链分布和贸易格局下,中国在制造和贸易环节产生的碳排放与获得的价值增值严重不匹配,例如一个芭比娃娃,从制造到最终购买的全过程中,3/4左右的碳排放是在中国发生的,但只有价值增值的约1/10留在了中国,碳排放与收益的差别超过13倍之多。这种贸易结构对中国是相对不利的。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中国应努力促进贸易结构升级,更深入地参与国际分工。

报告指出,第四个压力来自中国人口规模的扩大和人口结构的变迁。中国的人口在今后15年将以年均800—1000万的规模增长,目前人均GDP4000美元左右,按照购买力平价折算达到7500美元左右,且人均收入收入水平在持续提高。中国的人均碳排放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处在很低的水平,但中国社会正处在生活方式发生较大变化的阶段,与发达国家存在生活模式相似性现象,进一步提升生活水平必然会增加人均碳排放水平。另一方面,中国目前有53%的人口居住在农村,以农业为生。在未来15年里,将有占中国总人口30%左右的农村人口离开农村,被城镇吸纳,因此较长时期的城镇化对中国的碳排放也将形成巨大压力。

链接:

http://www.ce.cn/xwzx/gnsz/zg/201103/23/t20110323_22323027.shtml

中国气候变化信息网:

http://www.ccchina.gov.cn/cn/NewsInfo.asp?NewsId=27594

网易:

http://news.163.com/11/0322/18/6VP6FIDF00014JB6.html

中国网:

http://news.china.com.cn/txt/2011-03/22/content_22198213.htm

中国日报网:

http://www.chinadaily.com.cn/hqpl/zggc/2011-03-28/content_2142651.html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党委宣传部主办
    Copyright © 2010  UIBE All rights reserved.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版权所有
             球探体育比分地址:北京市朝阳区惠新东街10号    邮政编码:100029